​李秀兰:不放弃任何一名伤员|“不屈的力量 英雄的赞歌”——寻访抗美援朝老兵

李秀兰:不放弃任何一名伤员|“不屈的力量 英雄的赞歌”——寻访抗美援朝老兵

 (速新闻记者 仲文路 杨群 见习记者 朱婉菁)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除了浴血奋战在一线的战士们,在后方还有一支坚实的医务力量。“为了让受伤的战士得到及时救治,医务工作者们往往也是冒着硝烟与炮火,在战场上与死神‘搏斗’。”虽然记忆有些模糊,听力和表达能力也逐渐下降,但是93岁的李秀兰还能陆续说出,那些年,她和她的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事情。

7月22日,在沭阳县陇集镇陇集村,记者见到了93岁的李秀兰。

“我们家兄弟姐妹五个,大姐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参军了,曾参加过抗日战争;1950年,我也离开了家,于当年的10月份,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踏上抗美援朝战场……”听着她的讲述,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

进入朝鲜后,李秀兰与战友们进入包扎所工作,参与伤病员护理工作。“我们虽然住在山洞里,但距离战场很近,经常能够听到前方炮声和飞机轰鸣声。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为那些轻伤的战士包扎伤口。战事紧张,当时什么也顾不上,就每天不停地救治伤员。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轻伤的战士经过止血包扎后,又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他们无所畏惧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李秀兰说,抱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她和战友们每天都在竭尽全力,希望能够多救治一些伤员。

“卫生员!”只要听到这三个字,李秀兰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冲到受伤的战友身边为他们治疗。“我们卫生员很少摸枪。从另一个角度看,急救包、夹板、绷带这些东西就是我的‘武器’。”李秀兰说,那个时候,所有的卫生员都坚守“哪里有伤员,就到哪里去”的战斗精神,不放弃任何一名伤员。

回忆朝鲜战场上的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李秀兰很乐观。“我们长期待在潮湿的山洞中,睡在木板上,洗漱用的都是雪水……”李秀兰说,进入朝鲜的时候正是冬季,她穿的是棉衣、棉裤,三年后她返回祖国,穿的还是那一套棉衣、棉裤,但她并不觉得苦,相较于前线的战士来说,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为了有利作战,志愿军战士们经常选择在夜晚行军。医务工作者们虽然不直接端枪打仗,但同样也面临危险。“我们跟着大部队经常迁移,为了躲避敌方的轰炸,我们都是夜里迁移,冰天雪地里行军尤为艰辛,我记得我们经常要在山上行走,夜里黑漆漆的,一旦滑倒就有可能摔下山去,但我当时不怕,因为有那么多战友一起走。”李秀兰说。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害怕吗?”听到这个问题时,李秀兰毫不犹豫地摆了摆手,说:“不怕!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姐姐也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入朝鲜战场后,我还有一群和我并肩战斗的战友,当时大家都非常乐观。”李秀兰说,这种乐观精神源于强大的爱国信念,也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必胜的信心。

1953年,李秀兰从朝鲜战场上返回了家乡沭阳,随后结婚生子,养育了5个孩子,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在我小的时候,她很少和我们讲朝鲜战场上的事情,现在年龄大了,很多事情她都记不清了,但是提到抗美援朝战争,她立刻就有精神了,仿佛有很多话要说。”李秀兰的儿子叶大超说。

“我有好多枚纪念章,这些纪念章都是国家发给我的,有几枚纪念章我分给了几名小辈。我希望他们能够记住抗美援朝这段历史,记住那些可爱的战士们!”李秀兰激动地说。

采访最后,李秀兰递给记者一张复员证,上面还贴着一张她的照片,那时的她,年轻的脸庞、明亮的双眼、乌黑的长发……

相关推荐

​孩子手机不离手?这场讲座为家长现场支招

​孩子手机不离手?这场讲座为家长现场支招

181

孩子手机不离手?这场讲座为家长现场支招 如何判断孩子存在手机依赖?如何培养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江苏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师周梦蝶,走进南京市鼓楼区热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