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凤,为何突然不“红”了?
即使在香港,46岁半隐之后,
大多数歌迷也不知道徐小凤日常的动向。
不过作为香港殿堂级歌手,
徐小凤的一举一动,还是引人注目。
在内地,年轻的80后们对徐小凤的了解,
是通过张国荣等人,翻唱她早年的歌曲。
在香港,徐小凤的歌唱生涯,则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当时的香港,一家名为天天日报的报社,
和一家名为实验剧团的话剧社,联合举办了歌唱比赛。
16岁的徐小凤,一开始是跟着两名同学去凑热闹的。
同学对唱歌感兴趣,所以对比赛的结果很是看重。
可徐小凤就不同了,她的父母在香港经营食品生意。
此时的徐小凤就因为家中事多,早早辍学给家里打下手。
而且,她还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日常照顾弟妹的任务,也落在了她的肩头。
唱歌对徐小凤而言,只能是爱好。
此时她还没想过,靠着唱歌能搞出什么名堂来。
再者,徐小凤的父母都是守旧传统的人。
在他们眼里,唱歌和旧中国唱戏的戏子无异,身份低微。
1949年在武昌出生,两岁跟父母迁居香港后,
徐小凤就一直接受着父母严格的家风管束。
在父母看来,女儿最好的归宿,
就是长大后早早嫁人,而不是在外面过度的抛头露面。
所以,当1965年歌唱比赛正式举办的时候,
看着蜂拥而去报名的年轻人,徐小凤最初也仅仅是跟着去凑凑热闹。
虽是无心,但命运注定她是要吃这碗饭的。
两名同学在参赛后,左等右等,不见结果出来。
可徐小凤就不同了,一展歌喉就让她拿到了歌唱比赛的冠军。
她参赛的作品,是翻唱了白光的《恋之火》。
曼妙的声音征服了评委,而且也征服了唱片公司。
比赛刚刚结束,就有唱片公司拿着合约登门了。
父母直接把人拒之门外。
参加一下比赛就可以了,要是真的以唱歌为业,他们坚决不同意。
原本徐小凤也觉得,就是参与一下。
但是获得冠军后,她的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
徐小凤想要为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努力争取一下。
于是,她开始从各个方面,试图去说服父母。
最终打动父母的,是唱歌比其他职业更高的收入。
当时徐小凤已经在从事美容美发行业,
如果她没有去唱歌,人生的上限,可能就是一个理发店的老板。
就这样,在徐小凤的对比和说服下,父母的态度渐渐松动。
从17岁开始,徐小凤演出的次数越来越多。
那时的香港,歌舞厅和夜总会遍地。
徐小凤出道伊始,就在各个夜总会之间跑场子。
由于刚得了冠军,大众对徐小凤有一定的了解。
再加上她歌唱得确实很好,
所以不少夜总会,都留下了徐小凤的歌声。
最多的一次,一个晚上她连续跑了十三个夜总会。
观众很快记住了这个年轻漂亮的姑娘。
由于她一开始是翻唱白光的歌曲获奖的,
很快人们就称呼她为“小白光”。
彼时,旺角的花都和国际,尖沙咀的海城等知名夜总会,
都留下了徐小凤驻唱的身影。
驻唱生涯期间,徐小凤每个月的收入,能高达几万港元。
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几乎是一笔巨款了。
眼看着女儿唱歌,比自己起早贪黑经营生意还要赚钱,
父母对于女儿事业的选择,彻底不再干涉。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徐小凤主要是在夜总会驻唱。
那时候她还没有原创歌曲,清一色都是翻唱。
香港此刻还流行老上海风格的歌曲。
歌曲特色舒缓而轻柔。
徐小凤的嗓音,恰恰是低沉且充满磁性的。
所以,她很快又有了“豆沙喉”的美称。
老歌曲《盼三年》、《明月千里寄相思》等,是她经常演唱的歌曲。
一直到七十年代,随着粤语歌曲的渐次流行,
徐小凤的歌唱风格才慢慢发生变化。
虽然她从没有接受过声乐方面的专门训练,
但开始学唱粤语歌曲,也很受欢迎。
当时圈内专业人士评价,徐小凤的中低音是天生的。
不用学习,不用训练,浑然天成,
没有优势的人不管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就这样,从老上海歌曲,又慢慢转变成粤语歌曲。
这时期的徐小凤,依旧以翻唱为主。
一直到29岁,由顾嘉辉作曲的《大亨》问世,
这才标志着徐小凤有了自己的原唱歌曲。
此时的徐小凤,已经在歌坛打拼十多年了。
唱片公司这期间为她录制的歌曲,也都是翻唱的。
徐小凤的名气,在当时的香港歌坛则无人能及。
她一个晚上的歌唱酬劳,就超过了10万元。
推出原唱歌曲后的徐小凤,此后也更换了新的唱片公司。
第一张专辑《风雨同路》刚推出,就卖出了二十万张。
其中,《无奈》和《凤的季节》两首后来知名的歌曲,就是出自这一时期。
紧接着推出的几张新唱片,销量也都在10万张以上。
徐小凤不必再到夜总会驻唱。
30岁那年,她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大城市,举办了多场巡回演唱会。
八十年代开始,徐小凤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歌唱事业红透半边天,但徐小凤的感情,则一直保持着低调和神秘。
在徐小凤45岁之前,外界对于她是否恋爱和结婚,几乎是一无所知。
一直到45岁之后,她曾经的一段感情,才被媒体曝光。
当年,香港的媒体,曝光了一份由加拿大政府发出的证明文件。
那份文件证明,徐勋书和郑永福,曾在1974年登记为合法夫妻。
徐小凤的原名,就叫徐勋书。
这一点,人们后来从徐小凤父亲的灵位上,也得到了证实。
只是这段婚姻存续的时间很短暂。
仅仅到1979年,两个人就离婚了。
另一边,名叫郑永福的这个人,也不是什么无名小辈。
郑永福,后来被香港大众广为所知的名字是郑经翰。
他曾经在加拿大做过飞机维修技师,从八十年代便返回香港发展。
此后,改名郑经翰的他创立了百乐门集团。
而且知名的《花花公子》和《福布斯》中文版的刊物,
也是由他最先引进香港甚至是亚洲的。
不过在郑经翰自己看来,
他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创办了亚洲卫视。
后来郑经翰又将电视台卖给了李泽楷,转手就赚了四亿美元。
互联网时代开启后,由于下手晚了一点,郑经翰没有掀起什么水花。
所以对香港人而言,人们只了解郑经翰的事业,
却不曾想到,他和徐小凤还有一段过去。
无论是徐小凤还是郑经翰,他们两个人的保密工作,可谓天衣无缝。
要知道,在娱乐媒体无孔不入的香港,
知名人物的隐私几乎无可藏身,
娱记甚至能探知一个明星今天上厕所用了什么厕纸。
可徐小凤却能将一段感情,悄咪咪的隐藏了20年。
哪怕是在1994年被媒体曝光后,
徐小凤和郑经翰,对于此事也是从来不谈。
有媒体报道,当年徐小凤和郑经翰认识,
是在徐小凤筹办演唱会期间。
但为何后来结束感情,外界不得而知。
此后,媒体经常追问郑经翰这个问题。
他自己则是各种打太极。
先是说自己曾经确实叫郑永福,
但世界上肯定有同名同姓的人,
媒体不能证实,那个郑永福就是曾经的自己。
可后来郑经翰又说,时隔多年,此前的很多细节都忘记了。
这又是在间接承认,自己确实和徐小凤结过婚。
还有一次,郑经翰出席某活动。
期间他遇到了谭咏麟,后者就跟他开玩笑。
你应该去看前妻的演唱会,最好是登台抢她的话筒,你也来一段。
谭咏麟话音刚落,一旁的郑经翰就显得不知所措。
相比之下,徐小凤对于这段过去,从来没有说过什么。
她公开过的一段恋情,是跟一个叫廖辉的人。
那还是她三十多岁的时候,
有一段时间因为要买辆新车,渐渐认识了做汽车销售经理的廖辉。
两个人一开始在一起相处的确实不错。
可当感情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后,矛盾和分歧便出现了。
廖辉希望女友能离开歌坛,两个人一起去美国生活。
但徐小凤显然不想放弃。
那时候,她的事业还处在上升期。
让一个当红歌手,放下一切去跟一个男人过普通人的生活,
左思右想后,徐小凤觉得自己做不到。
当时的徐小凤,觉得自己家庭负担还很重,
贸然选择了退隐,弟妹们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徐小凤还觉得,
虽然自己很爱廖辉,可两个人的感情,
似乎达不到牺牲一切的地步。
就这样,当两个人面对生活的分歧变得不可调和,
这段感情也就走到了终点。
从那之后的大半生,徐小凤几乎再没有触碰过感情。
她曾经公开说过,身边确实有一些知心的朋友。
但是知心和共同生活在一起,不是一码事。
徐小凤觉得,自己在舞台上的专注,会忽略生活中很多东西。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伤到对方的心。
因此,虽然也曾不止一次,幻想过自己穿上了婚纱,
可有时又觉得这种幻想很可笑。
就这样,中年之后的徐小凤,
事业上被歌迷们层层环绕,
可在感情上却一直形单影只。
46岁那年,在一连举办了十八场演唱会后,
徐小凤从此处于半隐状态。
虽然演唱会还偶尔举办,
但此后举办的频率,已远远低于过去。
此时的徐小凤,在香港歌坛已经成为传奇人物。
不管是张国荣还是谭咏麟,以及后来的四大天王,都是她的小辈。
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开始渐渐退出,
不是因为自己不能唱了,而是她觉得,
香港歌坛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落下了帷幕。
徐小凤曾经说过,九十年代的香港,
虽然云集了很多国际大的唱片公司。
可他们派出的管理人员,都不懂音乐。
与此同时,更年轻一代的音乐人才,
和上代人之间并没有衔接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正是在这些综合因素下,徐小凤觉得,自己是该离开了。
另一边,对内地更多年轻的歌迷而言,
九十年代,正是香港流行歌曲涌入的黄金时期,
可曾经的巅峰人物却不在了。
也因此,年轻人对徐小凤的了解,
都是通过后来的小辈歌手,间接知道她的过去与辉煌的。
与此同时,和徐小凤同辈甚至小一辈的歌手,
从九十年代开始,都先后在内地举办过个人演唱会。
唯独徐小凤,她始终没有在内地举办过。
一直到她63岁,也就是2012年,
徐小凤的个人演唱会,才在北京举办。
也因此,当年在北京举办的这场演唱会,
也就增添了太多的怀旧元素。
除了在北京,彼时在上海和广州,也分别举行了两场。
遥想当年,梅艳芳出道,就是翻唱徐小凤的《风的季节》。
当后辈都成了大姐大,徐小凤就成了真正的传奇。
早先在上海开演唱会,徐小凤曾向媒体表示,
自己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彻底不唱。
最好是有些歌迷已经四世同堂了,自己还能登台。
当年在香港红馆连开四十三场演唱会,
最短时间内,开演唱会次数最多的纪录,至今还未被打破。
“徐四十三”,也就成为后来外界对她的赞誉。
如今的徐小凤已年过古稀。
她曾说每天在家的生活,就是逛逛超市,心里想唱歌。
生活还在延续,而她的歌声连同自己,则成为某种传奇。
因为,她四十多年的歌唱生涯,就是一部香港乐坛的发展史。
文|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