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作者丨李沁铮 陈又又

来源丨南方传媒书院(ID:shendutuji)

原标题丨报刊亭存废之争:城市的书卷气与报刊亭老板的生计

导读:

1 多地“拆亭”,屏读时代,书报亭将何去何从?

2  纸媒衰落会带来什么?

3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我们不能一拆了之

4“报刊亭是城市街头文化的生命,是一块文化试金石”

5 如何让报刊亭脱胎换骨——探索报刊亭的生路

结语:诗和远方可以不是空茫的追求

1

多地“拆亭”,屏读时代

书报亭将何去何从?

民国时期,民间办报时兴,书报亭就此出现,这一时期的书报亭兼具书报销售和邮亭功能。

建国后,书报亭直到90年代“下岗潮”时期才出现。这一时期的书报亭经营种类还很单一,只有报刊和杂志,盈利也很少。

2000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公安部等部门要求在各大中小城市建立书报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拓宽再就业渠道。

2004年左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繁荣,书报亭经营者开始了多种经营的的道路,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还会兼售一些食品、充值卡和小玩具,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还会售卖一些地图指南方便外地游客。

直至2008年,全国邮政报刊亭数量达到5万个。

2008年到2013年,全国多个城市的报刊亭数量逐年下降,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下降得最为明显。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08年底到2013年,全国共拆除了10468个邮政书报亭。

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报刊亭数量为30506座,比2008年减少2万座。

报刊亭越来越少,而人们手中的电子阅读器越来越多。

报刊亭衰落的背后,是纸媒的衰落。

2

纸媒衰落会带来什么?

报刊亭一个个被拆除,纸媒的衰落,对我们的影响就只是不再看到报刊亭吗?不止。

纸媒的深度和大容量的信息,使人们在拿到报纸或杂志的那一刻不自觉地开始深度阅读。

而如今屏读时代的到来,让读书变得更快捷,在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碎片化的、选择极其丰富的阅读。

人们可以上下班路上看一看,要下车了不必把书合上或者把报纸收好,只需要一个按键,锁屏即可;对这个内容不感兴趣,那就关闭这个页面换下一个看,不用硬着头皮看里面有什么内容,因为选择太多了。

可是,读书是一件方便快捷的事情吗?选择这么多,我们真的就只要看自己想看的感兴趣的内容吗?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纸媒衰落也就是屏读时代的到来所衍生的,是碎片化的阅读,和不自觉变得局限的阅读选择。碎片化的阅读无法培养出人们深度持久的思考能力,不仅如此,还会使内容供给方大量生产迎合受众的碎片化内容。

比如一分钟读懂一本书、看目录识本质等等。看一本书最多花半个小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比它长,我们真的能够有所积累有所收获吗?

而且,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种将错就错的碎片化阅读并非我们自觉选择,很多时候是我们不想花这么久的时间,这时正好有人提供了所谓快速高效阅读的方法,我们学了这种方法,就以为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知识。

殊不知,你所获得的,都是别人给你提供的,是别人用自己的世界观、用自己的读书方法给你选择的内容。这时,我们要怎么避免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的复制版,要怎么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呢?读书的意义——成长,又如何实现?

大量数据提供的丰富选择,也让我们探索未知的意识一点点消磨。在“浩如烟海”的推送中,有我们喜欢的,有我们无感的。我们不停地点击我们喜欢的内容,大数据算到了之后不停给我们推送。我们喜欢的都看不完,又怎么会想到要去看看那些无感的呢?

而一直只看我们喜欢的,就只会知道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我们可以在了解了之后说自己还是不喜欢,那是经过我们理性判断的选择;但我们没有了解过就草率地说不喜欢,那是闭塞。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而这仅仅是对于一个人而言,但报刊亭的消亡、纸媒的衰落还会影响一个城市的气质。白岩松说,有位韩国教授曾告诉他,“我在书里知道你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可是在你们的街上我看不到”。在白岩松看来,中国的城市面貌特别缺少文化气息。这种书卷气一样的文化气息,在报刊亭的消亡里,一点点被消磨了。

3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

我们不能一拆了之

街道旁的小亭子悄无声息地消失,我们看不到;看到了也简单粗暴的归结为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但事关我们生活的土地,也关于城市文化的土壤,我们应该思考,报刊亭为什么越来越少?

从消费者也就是需求端来看,是我们对于纸媒的需求确实少了,屏读让人觉得方便快捷,这是无法否认的优势;需求减少,盈利也困难,经营不善确实是报刊亭无法继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但从另一端,从城市规划与建设也就是供给端来看,报刊亭占据了一定的城市空间,而报刊亭与其他商业建设对城市空间权力的争夺,不仅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城市趋于文化氛围还是商业氛围的选择,还直接地影响着报刊亭的去留。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文化氛围本该浓厚,当地的报刊亭却面临一拆了之的局面。

2019年4月8日,西安召开全市报刊亭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宣布将着手全面清理、取缔违规占用城市道路设置的报刊亭。

对于2017年合法审批过的275家报刊亭来说,现在被划为违规而面临拆除的一个核心依据是“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其占道许可时间均已过期”。

但2017年10月10日的西安城市报刊亭整治提升专题研究会并没有要求不再续办占道证,而是要求整治提升,此后一年半的工作虽然拖拖拉拉但主旨并没有偏离整治提升。

可在一年半后的2019年,之前有关占道证的暂缓续办已经成为实际上的不再续办,接着又以当年没有续办作为依据,开始实施全部拆除的动员,自己不拆就强拆并受处罚。占地由新成立的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依法取缔用于商业建设。

为了企业发展或说商业用地的扩大,就将报刊亭一拆了事。这种说法未免太幼稚也太没有格局。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我们的城市到底怎么了?偌大的地方连一个小小的报刊亭都容不下吗?前面说到,城市选择文化氛围还是选择商业氛围,可重点在于,这两者明明不是不可共存的,而更是会相互促进的。

商业让文化载体可持续发展,文化让商业的运转更科学更人性,良性循坏何乐而不为呢?一拆了之只会有眼前的便利,只会有一刻的发展;而城市规划与报刊亭自身双向联动,促进报刊亭的转型升级,才是长远之计。

4

报刊亭是城市街头文化的生命

是一块文化“试金石”

报刊亭绝不仅止于一个报刊亭,这是一个小型书店。在时代洪流推人被动向前的如今,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文化需要,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我们需要报刊亭,需要报刊亭所代表的文化气息,需要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我们也需要报刊亭象征着的街头文化。

早起路过熟悉的报刊亭,拿着豆浆包子买上一份喜欢的刊物,还能和报刊亭老板聊上两句;等车时翻两页,坐地铁坐公交看两段。如果这是居民们的常态,我们还愁城市没有文化吗?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报刊亭的发展是一个象征。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试金石,报刊亭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内部文化建设。这些年城市建设的口号喊得锣鼓喧天,可如果最简单的、包容报刊亭的存在都无法做到,大张旗鼓地喊口号又有什么用呢?

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非一朝一夕能成;而有时深远持久的,恰恰就是我们身边的小事,像空气一样平常也不可或缺。报刊亭已经为我们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载体,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地拆掉它,还去寻求所谓的城市文化呢?

对以取缔拆除代替整治提升报刊亭的行为,北青报评论直问:“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可如果在大街上走半天都看不到一个报刊亭,我们从哪里能感觉到一些文化味呢?难道就靠几个标语?

每一个报刊亭都起着“灵魂加油站”的作用,都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连接点。如果城市一方面投入巨量资金加强文化建设,一方面把有着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最后一公里”意义的报刊亭弃之不用,是短视,是近视,还是无视?”

5

如何让报刊亭脱胎换骨

——探索报刊亭的生路

报刊亭不可或缺,但小报刊亭如何盈利生存?关键在于自我造血,求新求变。我们对于纸媒地需求减少,但报刊亭作为文化地标能给民众的远不止提供报纸和刊物这类纸媒的销售。

我们可以看看世界各大城市的报刊亭,是如何探索创新的。

【巴黎】街头的新式报刊亭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除报纸与杂志外,报亭还可销售各类市政出版物,例如城市导游手册、交通地图、明信片,以及旅游纪念品、旅游景点门票等。升级版报刊亭采用环形设计充分利用空间,可更好展示所售报纸及刊物,且更为方便残障人士,并在部分报亭增加手机充电、邮政、网上门票销售系统等新服务。

【纽约】新技术让报刊亭华丽转型

纽约报刊亭几度变身,电子浪潮冲击下的新型报刊亭应运而生。

报刊亭外立面引入炫目的荧幕以滚动广告创收,并尝试引入数字化互动举措。

报亭可以出售如雨伞、耳机、手机套和充电器等物品,给匆忙的纽约人和游客们增添了很多便利。这一举措扩大了报刊亭的经营范围,增加了收入。

纽约联合广场地铁站报刊亭在几位有广告、设计从业经历的创业者的设计下,成为一家全新的生活方式店铺“New Stand”,颜值和功能大大提升,一开业就成了社交媒体上的宠儿。

在New Stand,你能买到《纽约时报》等报刊,也能买到醒酒用的精油、口香糖等杂货,还能买到颇有设计感的单品,如丹麦设计品牌的镜子、最新款的耳机和3D打印相框。

创始人将电商概念融入其中,推出APP,顾客可以提前下单,随后在地铁站提取商品。此外,该APP也兼具媒体功能,上面有许多合作方的免费媒体内容、演出剧目等,并支持离线阅读。

【东京】培养国民阅读习惯

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如果你想买一份报纸,是极为方便的事情。在这其中,便利店、售货亭与书报铺,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在东京,通常在社区徒步范围内都会有不止一家便利店,这里的报刊最新、最快,而且基本涵盖各种常见种类。购物时可以随手买下心仪的报刊。

地铁等处的售货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方便。乘客在站台候车时,就可以顺手买一份,以便乘车时阅读。即使在手机阅读、电子阅读人数不断增加的今天,也仍有很多日本人坚持阅读纸质报刊。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在中国,报刊亭的转型还有很多可行方案。白岩松有建议:“按照现在的思路,报刊亭无疑是在等死。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为什么不能打开思路,让现在单一的报刊亭变成综合的文化亭,不仅经营报刊,还可以发布文化演出信息、张贴经过审核的书刊广告、销售城市文创旅游纪念品,甚至可以作为网络订票的取票点,实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自主盈利的报刊亭没法只为了文化作用留下,寻求生存之道十分必要。针对报刊亭自身的发展,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合作,优先获得票价优惠以及演出信息等;

2、增加手机充电、邮政、出行售票取票点等服务;

3、除报纸与杂志外,报亭还可销售各类市政出版物,例如城市导游手册、交通地图、明信片,以及旅游纪念品、糖果、食品、饮料、传统彩票、旅游景点门票等;

4、改善外观,让报刊亭时尚美观;

5、提供与残障人士相关的帮助,方便残障人士的阅读以及出行。

结语:

诗和远方可以不是空茫的追求

我们能够继续培养城市的书卷气,我们能够让报刊亭转型升级,我们能够让读书变成一件方便也有所积累的事,我们有很多能做的。我们最不应该的,是放任报刊亭就此消亡。

期待有一天,报刊亭里准确全面的演出信息能让看话剧、听音乐会变得方便又平常;书籍杂志报纸的长期购买也能顺手一订就直送到家;报刊亭贯穿起人与人的热络,衍生出自发的文化活动也指日可待。

诗和远方不是空茫的追求,它就在我们身边,在那一个个小亭子里。

报刊亭为何越来越少?将何去何从:能一拆了之吗

相关推荐

​龙湖为何会此时换帅?

​龙湖为何会此时换帅?

198

龙湖为何会此时换帅? 作者|谢涵 编辑|陈彦旭 运营|陈小妍 另镜(ID:DMS-012) 吴亚军对外宣布放权后,10月29日,龙湖集团召开投资人电话会议。 10月28日晚间,龙湖集团创始人吴亚军宣布...

​是什么驱使伽利略发明了太空望远镜?

​是什么驱使伽利略发明了太空望远镜?

169

是什么驱使伽利略发明了太空望远镜? 有人说,懒惰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比如:人们觉得走路走的太累了,所以发明了自行车。因为骑自行车太慢了,于是发明了汽车。这种...

​讲真的| “冯女郎”是群什么样的姑娘?

​讲真的| “冯女郎”是群什么样的姑娘?

132

讲真的| “冯女郎”是群什么样的姑娘? 咱们有许多美丽、不同风情的女演员,国色天香的,媚骨自生的,小家碧玉的,英姿飒爽的……但叫的上名号的“大导演”,似乎就那么几个。...

​马斯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197

马斯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连日来,马斯克用疯狂裁员,收割了一波头条: 马斯克接管推特后:员工“997”加班,有人带睡袋住公司 马斯克启动大规模裁员:怀孕8个月女员工也未能幸免...

​昌臻法师:命相、风水和鬼神,本质是什么?

​昌臻法师:命相、风水和鬼神,本质是什么?

105

昌臻法师:命相、风水和鬼神,本质是什么? 昌臻老法师(1917-2009),四川乐至县报国寺前住持,出生于佛教家庭。1946 -1949年任四川省西充县县长,1950年后任四川林学院教师。1992年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