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名家马约翰
体育名家马约翰
在清华大学西区体育馆的南侧,伫立着一座老人的雕像,他身着衬衫、领结、灯笼裤和半腿袜,面带微笑,日日守望着西大操场上忙碌锻炼的清华人。
他就是清华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教授。
1882年,马约翰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3岁丧母,7岁丧父,与哥哥相依为命。但他的童年生活却并不寂寞,整天和一些小同伴在山上跑跳、爬树、钻山洞,要不就去海滩玩水、捉鱼虾,不到天黑不回家,玩得不亦乐乎。经常的室外活动、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锻炼了他的身体和意志。
由于家境困难,他13岁才开始读私塾。18岁时,被一个一直不知姓名的人送到上海开始读中学,22岁入圣约翰大学读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读医科,29岁时大学毕业。
在圣约翰大学读书的七年期间,马约翰酷爱体育运动,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各项代表队的主力队员,他精于田径运动的中短炮,曾获100码、220码、880码、一英里等项目的全校冠军。1905年在上海“万国运动会”上获得一英里赛跑的冠军,1910年在南京全国运动会上又获得880码赛跑的冠军。关于他当时的风采,有过这样的传说:“那时还是清朝,男人脑后留辫子,马约翰能把辫子跑成水平!”
由于具有突出的运动才能,1914年秋季,他应聘到清华学校任教。从这时起,他由助教逐步升为教授,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
马约翰提出,“运动是健康的泉源”,在教学中严格推行他的理念。
清华建校伊始即实行“强迫运动”,即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时到五时,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每一个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但这时的“强迫运动”,只是一般号召加行政命令的强制,锻炼时间内仍有人躲在树荫、墙角等读书,而到操场的人也不一定都认真科学地锻炼。因此,一到锻炼时间,马约翰就东奔西跑地去说服那些躲起来的学生去锻炼。
清华于1911年建校,马约翰1914年到清华,服务清华的历史差不多同清华的校史同样悠久,所有在清华上过学的学生差不多统统受过马先生的热心教诲。其通常是这样的:“Boy,太瘦了,这样太不行了,要好好锻炼。”据学生们回忆,马约翰在体育课上有一股劲,瞪大眼睛,双手攥拳在胸前挥动,号召大家“要动!动!动!”往往说得学生热血沸腾。
马约翰曾教过学生许多有趣而又奇怪的运动,比如“拖尸”。除夕之夜,二年级的学生深夜闯进新生的宿舍拜年,把他们从床上拖起来,四个老生抓住一个新生的四肢,甩来甩去,并且数着数,一直数到十几下,才把可怜的新生扔回床上。
作为体育教授,马约翰对学生的指导时常别开生面。曾有学生因为神经衰弱来向他诉苦,他冲着学生的肚子就是一拳,那学生急了,他却笑了:“你说你神经衰弱,看你的紧张样子!”然后他带那个学生到球场上,让他去把别人正在比赛的篮球抢下来,和别人一起打,并且鼓励他:“你看,你神经不但没毛病,还挺不坏呢!”到了晚上,那个学生洗完澡来找马约翰,高兴地说:“现在我精神好极了,好像没病了。”
他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那时,清华有一套“体力测验及格标准”,如爬绳15英尺、100码13秒、跳远14英尺、游泳20码等等,有一项不及格便不能毕业。他严格照章办事,国学大师吴宓因跳远未达12英尺(约3.66米,1919年之前的标准)无法留洋,直到刻苦锻炼半年,跳远成绩及格后,才准出国。他在严格中也有通融。梁实秋怎么也学不会游泳,考试时,他让同学拿两根竹竿保护,结果差点溺水,靠竹竿逃生。一个月后补考,看梁实秋动作实在难看,监考的马约翰笑着说:“好啦,算你及格了。”
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认为体育不过是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大、中、小学都一样,都是哄着学生玩,没有设教学职称的必要,因而下令免去马约翰的教授职称,把体育教师统统改称训练员,许多人为这位清华元老忿忿不平,他却说:“降职有什么关系,我教体育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为的是教育青年人锻炼身体。假如不让我教体育,那我倒真要和他干一场了。”
1929年,华北足球比赛大会在天津举行,马约翰带清华大学队出征,荣获冠军。球队返校时,全校师生夹道欢迎,抬着马约翰和队员走进校门。罗家伦意识到竞技体育的巨大影响力,当场宣布升马约翰为教授。
许多后来卓有成就的学者,在清华读书时,都从马约翰身上受益良多。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刚入学时,身高只有一米四九,体重不到50公斤,在马约翰的督促下,钱伟长在大学期间从没停过一天运动,成为清华著名中长跑运动员。
著名力学家周培源在清华读书时,因两条腿又细又长,被老师和同学称为“仙鹤腿”。他曾在马约翰的调教下,获得过清华三个中距离赛跑项目的全校冠军。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建筑学界并称“南杨北梁”的“南杨”杨廷宝,曾作为学生代表主持过“技击部”的工作,获剑术比赛冠军;而“北梁”的梁思成不仅是足球爱好者、唱歌团成员,还在校运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出众的爬绳技术更为其日后考古工作带来便利。
这些学者不仅在学术上对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在强健体魄的道路上为后来人树立了标杆。
作为著名的体育家,马约翰毕生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2年,而且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被称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他自己终生坚持体育锻炼,身体非常健康,年逾80,鹤发童颜,仍生气勃勃地工作,被誉为“提倡体育运动的活榜样”。
70岁时,马约翰给北京医学院作报告,一个箭步跃上讲台,身手矫健不输当年。1958年他以76岁高龄,与清华大学一位中年教师搭档,获得北京市网球比赛男子双打冠军,并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到了80岁时,马约翰还是白天工作8小时,晚上工作两小时;假日可以骑自行车远游香山,平日可以进行多种项目的训练,俯卧撑可以连续做40个,“在全校年纪最大,精神最好”。酷暑不怕热,无论室内室外,总是一件白布衬衫穿得整整齐齐,在太阳下晒几个小时,不头晕;严冬不怕冷,从来不穿棉衣,最冷的时候,在白布衫外加一件毛线背心,到室外时再罩上一件短外套。据称,直到临去世的84岁时,他还能做13个俯卧撑。
国家体委代表荣高棠说:“马老以80高龄还能有这样的身体,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健康,马老是一个活的证明。”
1964年,蒋南翔校长在马约翰先生为清华工作50年的庆祝会上指出:“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至此,“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成了一句完整的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积极锻炼身体,以便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多贡献。这句口号也成为清华大学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的一个标志,马约翰同清华历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家一起造就了融入百年清华血脉的体育精神。
马约翰,他因为体育而被奉为“名家”,和国学大师、科学巨擘们相提并论;他因为体育而成为清华大学的标志性人物,和梅贻琦校长、蒋南翔校长、朱自清教授、闻一多教授、叶企孙教授、梁思成教授等同享校园内塑造雕像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