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Amphilophus)
鹦鹉鱼(学名:Amphilophus)或称鹦嘴鱼,鹦鹉鱼,学名洛神颈鳍鱼,隆头鱼科的属类,俗称有鹦哥鱼、鹦嘴鱼、红楔鲷等,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热带鱼类。因其色彩艳丽,嘴型酷似鹦鹉嘴型而得名。另有一种由美洲慈鲷雄红魔鬼鱼和紫红火口杂交培育成的淡水赏观鱼,因体色鲜红,又称为血鹦鹉。(图片来自 IC photo)
鹦鹉鱼颜色跟鹦鹉一样绚丽闻名,体色不一。同种中雌雄差异很大,成鱼和幼体鱼之间差别也很大。(图片来自 IC photo)
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主要鹦嘴鱼有带纹鹦嘴鱼(Callyodonfasciatus),长46公分(18吋)。雄鱼为绿橙或绿红两色,雌鱼为蓝色和黄色相间。(图片来自 IC photo)
大西洋的种类有王后鹦嘴鱼(Scarusvetula),体长约50公分(50吋),雄性体色蓝,带有绿、红与橙色,而雌鱼呈淡红或紫色,有一白色条纹。鹦鹉鱼体长可达1.2公尺(4呎),重可达20公斤(45磅)。(图片来自 IC photo)
鹦鹉鱼体呈长圆形,甚侧扁。头短而高,背缘呈锐嵴状,口中大,前位,能伸出,出颌齿1行,锥状,内侧常具1行至数行小齿,前端各上大犬齿1对,口角无犬齿。(图片来自 IC photo)
鹦鹉鱼栖息在礁沙混合区,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水面下30-50厘米的深度中。幼鱼模拟海藻碎屑随水流漂动,受惊吓时会躲入沙中,夜晚潜沙而眠,属肉食性,以小型底栖动物为食,它们的嘴里上下都有一排牙齿,不仅能咬下粗硬的海藻,而且连多刺的海胆也不能幸免。鹦鹉鱼还可以咬动坚硬的珊瑚,甚至连有毒的食物也照吃不误。(图片来自 IC photo)
鹦鹉鱼和鹦鹉鱼之间不能繁殖后代,而雌性的鹦鹉鱼和某些品种的雄性鱼,是可以杂交出后代的。鹦鹉鱼是由红魔鬼和紫红火口鱼杂交而成,由于它是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种,所以雄性血鹦鹉是不具备生殖能力的。(图片来自 IC photo)
鹦鹉鱼并不是一个自然的物种,它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一次偶然的机遇,偶然的被人为的创造了出来的品种。它是在我国台湾,将红魔鬼和紫红火口养在一起,结果无意中的阴错阳差之下,雄红魔鬼居然和同居雌紫红火口产下一群稀奇古怪的新的鱼种出来,这就是血鹦鹉。此外,血鹦鹉还表现出极强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于是就出现了血鹦鹉、紫鹦鹉、金刚鹦鹉、罗汉鹦鹉、红白鹦鹉、斑马鹦鹉、花鹦鹉等等好多种品种。(图片来自 IC photo)
种群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帕劳、印尼与大堡礁、新加勒多尼亚与忠诚岛到大堡礁、东印度洋罗威利浅滩、安达曼海的斯米兰群岛与圣诞岛、西印度洋、红海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海南、广东、台湾、广西、福建等地。(图片来自 IC photo)
鹦鹉鱼是在热带海洋的珊瑚礁中生活的一种色彩鲜艳的热带鱼,它们身上有美丽的斑谰色彩,就像鹦鹉五彩的外衣,是观赏价值很高的一种鱼类。其体形近似球形或卵圆形,背圆、尾鳍发达,全身几乎血红色,长著可爱的三角嘴,总似笑不合口, 因此深受鱼迷们喜爱。(图片来自 IC photo)
鹦鹉鱼对珊瑚礁的健康成长贡献巨大,因为鹦鹉鱼一天90%的时间都在吃依附在珊瑚礁上的海藻。除此之外,鹦鹉鱼还会排泄出沙,所以鹦嘴鱼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珊瑚转换成沙”的角色。(图片来自 IC photo)
鹦鹉鱼本身是没有毒的,只不过鹦鹉鱼的食物中有些是有毒的。鹦鹉鱼体内有分解消化毒素的器官,所以鹦鹉鱼不会被这些毒素伤害。但是如果人们在这时捕获鹦鹉鱼,而它体内的毒素并没有完全清除,那么鹦鹉鱼食物中的毒素就会转嫁给食用鹦鹉鱼的人类。所以,许多渔民都劝贪嘴的食客不要食用鹦鹉鱼。(图片来自 IC photo)
各种颜色的鹦鹉鱼。(图片来自 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