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是华野司令员、新四军军长,为何是十大元帅中最后一个入围的
1955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上,朱德、彭德怀、陈毅、贺龙等十位开国元勋被授予元帅军衔。当时在确立元帅人选时,由最初的13人名单,到后来的9人名单,直到最后周总理力主陈老总入围,凑齐十大元帅,算得上是一波三折了。
那么,作为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井冈山三巨头之一,新四军军长、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等众多显赫头衔于一身的陈毅陈老总,他的资历、威望、功绩在军内都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为什么却是最后一个被确定元帅军衔的呢?
这件事情,说来话长,得从十大元帅的确定过程说起。最初议定授衔名单时,是仿苏联的军衔制度,由主席担任大元帅职务,由周总理、刘副主席以及当时中央军委的11位副主席(党外人士程潜不在系列),组成一个13人的元帅名单。
但这个提案却被主席否决,主席言道:“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穿上大元帅的制服不舒服啊!”主席是中国革命最大的功臣,他当大元帅当然是理所当然且众望所归的。但他老人家既然不计较虚名,拒绝了此提议,那么这个大元帅的头衔就搁浅了。
不仅自己不要大元帅,主席还认为已经不在军队任职的同志也不宜被授予军衔。刘副主席、邓政委、周总理等人纷纷表示赞同,至此,这几位领袖辞掉军衔。另一位担任军委副主席的陈老总,此时也已不担任军队职务了,自然也不宜再授衔。此时,有授衔元帅资格的只剩下:朱德、彭德怀、林帅、贺龙、叶帅、罗荣桓、聂帅、徐向前等九人,一个九大元帅的名单初步出炉了。
但此时却产生了一个问题,作为解放战争期间歼敌最多的第三野战军,却没有一名元帅人选,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抗日战争时期功勋卓著的新四军,也没有元帅人选,也是颇为不合适,怎么办呢?很显然,从华野或新四军系统中选出一人,授予元帅军衔,方能弥补这个缺憾。
刘副主席提出了第十位元帅的人选:粟裕。粟裕作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抗战时期指挥过车桥战役、高邮战役等抗日大捷,战功显著。解放战争时期就更不必说了,粟裕参与指挥的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沪宁杭战役,无一不是巨大的胜仗,粟老总担任元帅头衔,可谓是实至名归。
但是,粟裕在红军时期不过是军团参谋长,准军团级别。抗战时期新四军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也只是华野的副司令员,虽然战功显赫,资历方面显然跟其他九位元帅差了很多。而粟裕自己也是个谦虚之人,当得知中央军委准备授予自己元帅军衔时,他先后三次主动辞让,显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粟裕资历上稍显不够,他本人又坚决辞让,如何是好?鉴于这个问题,周总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授予陈毅陈老总元帅军衔。
按资历,陈老总新四军军长、华野司令员,都是毫无疑问的华野、新四军系统的头号人物,他做元帅,可谓实至名归。但是,陈毅当时已经没有军职,原则上是不能授予军衔的,怎么办呢?
周总理力排众议:新四军不能没有元帅,陈老总必须做这个元帅!就这样,陈老总被确认为元帅军衔第十位得主。
我们看到,在这次授衔中,无论是主席、刘副主席、周总理这些国家领导人,还是陈毅、粟裕这些开国将帅,他们纷纷辞让自己的军衔,显示了革命家谦虚的个人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1955年这次授衔的基本规则:原则上,不担任军职,不在军队工作的,不授予元帅军衔。所以,功勋卓著的刘副主席、邓政委等人,以及原本准备授予大将的谭震林、李先念等人都没有授予军衔。
但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也不会墨守成规,我们本文中所说的陈老总被授予元帅军衔一事,就在这个范畴。类似的还有阎红彦上将。阎红彦同志当时也已不再担任军职,但考虑到西北红军需要一位代表,阎红彦就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其实西北红军也是人才济济,但刘志丹、谢子长等将领过早牺牲,实乃一大遗憾。如果刘志丹将军还在世,以他的战功、威望,想必至少会被授予大将军衔。
陈老总作为我军的“四老三总”之一,在人民军队的创建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被授予元帅,的确是众望所归的,十大元帅,可以说每一位都是无可替代的。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关注。
本文作者: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