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家风故事(人物丰子恺的简介)
传世家风——丰子恺
人物简介: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 ,又名仁、仍, 号子觊,后改为子恺,堂号缘缘堂 ,笔名“TK” (FONG TSE KA ),法号婴行 。
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他的作品诗意清雅,很有哲理性,而大师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独特。
内容:
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
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
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重视细节教育
丰子恺不放过生活中的小细节,不失时机地教育子女,让子女从小养成好习惯。
他性情宽容,但在学习上却是极其严格的,他要求子女们对古文及诗词,不仅会诵读还要背下来。这种强制性教育,令子女们对古典文学有了很深的造诣。
幼女丰一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每次背诵古诗词,丰一吟都很痛苦。
那年夏天,丰一吟看见父亲坐在书房里,戴着老花镜伏在桌子上写小字,成群的蚊子嗡嗡地围着他转,父亲却认真地写着。
丰一吟问父亲在写什么,父亲边写边回答她:「屈原的《离骚》,我给你写在扇面上,挥扇的时候读它几遍,今年夏天就可以把它背出来」。
丰一吟看到扇面上写着许多细小的钢笔字,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珍惜时间,认真做事
“一个人能来到这个世界是极其偶然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这是丰子恺经常教导子女和后辈的两句话,他要求后辈们珍惜时间,努力多做点有意义的事。
文革期间,丰子恺被责令打扫上海中国画院的环境卫生。只见他手执长柄扫帚,仔细清扫地上的落叶败草,连砖头缝里的垃圾也不放过。
作为古稀老人,扫地并不轻松,单位里好心的同仁悄悄对他说:“马马虎虎做做样子算了,何必这样认真!”
丰子恺却答道:“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搭浆’事体吾侬做勿来。(意思为不负责任的事情我做不来。)”丰子恺蒙难时还如此认真,令人敬佩。
丰子恺是我国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在他的细节教育下,丰子恺的七位子女及其后代,各有专长,分别继承了丰子恺在诗歌、音乐、外语等方面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