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败了(袁绍被谁杀死的)
袁绍出身于东汉末年的名门望族,祖辈历任高官,很有势力。有所谓“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之称。
“三公”,即掌管全国最高军事、政务和执法大权的三个官:太尉、司徒和司空。袁绍的先祖袁安在章帝时曾任司空和司徒,曾祖袁敞在安帝时曾作司空。
祖父袁汤在桓帝时当过司空、司徒和太尉;父亲袁逢在灵帝时曾任司空。袁家四代中,都有人当过“三公”的高官,所以说是“四世三公”。
在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里,袁绍靠着祖宗的福荫,当然仕途平坦,有权有势,炙手可热。
何进要诛灭宦官,就得依赖袁绍的力量,不得不任他为司隶校尉。董卓弄权,袁绍就敢当众忤逆他。正因为这样,关东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成了当然的盟主。一时间,许多豪杰,纷纷投奔他。
他于是乘机从韩馥手中夺取了冀州,以后又打垮了公孙瓒等,并吞了青州、幽州和并州,据有四个州的广大地盘,拥有数十万军队,成为北方势力最大的集团。
“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被称为“一时之杰”。曹操起来与他争衡时,是处在绝对的劣势。但袁绍终于被曹操消灭了。这为什么?
曹操的谋士郭嘉在分析曹操与袁绍双方利弊,提出了曹操“十胜”,袁绍“十败”的论断,其中不免有吹捧曹操,故意贬低袁绍的成分。
但事实表明,郭嘉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袁绍的确存在致命的弱点。
一、以门第取人,任人唯亲。
重用的多是自己的亲戚、子弟。比如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中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这些人中不少是徒有其名,并无真才实学。同时,他任人多疑,又忌才。所谓“貌宽而内忌”,“短于从善”。
不仅不能发挥属下的作用,反而造成内部不和;人心涣散,人才外流。这实际上在不断削弱自己,增强对手的力量。曹操的谋士荀彧说,袁绍是“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这话符合他的实际情况
二、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当袁绍扩展地盘的时候,他的主要谋士沮授就建议他“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把皇帝抓在手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驾驭诸侯,发展自己。
可是他迟迟未动。结果曹操抢先一步,把皇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袁绍陷入被动的地位。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刘备,许都空虚。这时谋士田丰向袁绍提出偷袭许都的建议,袁绍因儿子生病,不予理睬。
在官渡决战之前,许攸根据曹操后方力量薄弱的情况又一次提出袭击曹操后方的方案,同样被袁绍拒绝。
就这样,袁绍丧失了许多本来可以夺取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胜利时机,反而让曹操处处有喘息的机会,从容不迫地组织力量来攻自己。
三、野心很大,但不识时务。
袁绍一心想当皇帝,盲目自大,根基未稳,就匆匆忙忙与曹操决战。加上“不知兵要”,“军令不立”,赏罚不明,虽然兵多而不能用。
四、袁绍是豪强地主的代表。
他任由豪强兼并,不重视发展生产,于是渐渐失去了人心。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威震北方,称霸一时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一蹶不振,曹操很快就取而代之。袁绍失败的教训,为后来的人们所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