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炳炎为何能超越众多军队级别比他高的将领,位居上将行列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贺炳炎,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并不算家喻户晓。
他没有徐向前那么响亮的名头,也不像粟裕那般战功卓著。
然而,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他却成为唯一一位以“准兵团级”身份跻身开国上将行列的传奇人物。
一群军衔、级别都比他高的将领,却在这一历史时刻为他让路。
他凭什么?那一年,他45岁,独臂挺立,军装笔挺,肩上的金星熠熠生辉。
为什么会这样呢?
故事得从更早的岁月说起。1934年,湘鄂川黔交界的深山中,一个21岁的年轻人扛着枪,站在了队伍的最前线。
他叫贺炳炎,时任黔东独立师师长。
彼时,他不过是一介农家子弟,仗着一身胆气和过人的勇猛,靠着战场上的一次次拼命赢得了同僚和上级的信任。1935年,他被调任红二军团第5师师长,这个位置可不是随便能坐的。
此时的红军内,年轻的指挥员不少,但能在枪林弹雨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猛将,却不多见。
贺炳炎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真正让他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是他的“独臂”。
一次恶战中,他的右臂已完全无法医治,只能截肢。
手术台上没有麻药,贺炳炎咬着毛巾,连哼都没哼一声。
战友说,他的右臂是献给了革命。
失去右臂的贺炳炎并没有因此离开战场,反而更加拼命。
有人调侃他是“独臂赵子龙”,他却笑着说:“管他几条胳膊,能砍敌人就行。”
抗日战争时期,贺炳炎的名声进一步打响。
他左手执刀,带领队伍在雁门关、百团大战中多次重创日军。
尤其是雁门关阻击战,他率领部队用简陋的装备硬生生顶住了装备精良的日军。
那时的人们形容他是“独臂刀王”,刀光所向之地,敌军闻风丧胆。
贺炳炎不仅仅是个猛将,他还是个开拓者。
在洪湖,他带着几百人硬是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开辟了一块抗日根据地,成为当地百姓的保卫者。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表现更加亮眼。1948年的宜川战役中,瓦子街这一关键节点差点因为敌人的偷袭而功亏一篑。
贺炳炎临危受命,果断指挥部队堵住了缺口,全歼来袭之敌,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同年,他又在荔北战役中大显身手,指挥部队从敌军防线的薄弱处强行穿插,彻底搅乱了敌人的部署。1949年,他被任命为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军长,率部一路攻城略地,最终解放青海、西宁,打出了“天下第一军”的威名。
不过,战功赫赫的贺炳炎并不是1955年评衔的唯一标准。
在军衔评定中,资历是硬指标。
贺炳炎在红军时期就担任师长,属于“起点高、底子硬”的那一批人。
评衔时,这一点是绕不过去的。
更重要的是,他在红二方面军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
红二方面军虽不如红一方面军那般声名显赫,但它在革命历史中的意义同样举足轻重。
而贺炳炎,几乎是这支队伍的“活化石”。
从普通战士到师长,再到独当一面的主官,他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红二方面军的历史。
评衔时,如何平衡各个“山头”的利益,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萧克、王震虽然资历深厚,但他们属于中央红军系统,无法完全代表贺龙的队伍。
所以,贺老总的“爱将”贺炳炎成了最佳人选。
当然,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
廖汉生,红二方面军的另一位猛将,比贺炳炎的级别和资历都高。
但廖汉生是贺龙的亲戚,为了避嫌,贺龙主动提议将他评为中将。
这一动作,也让贺炳炎的上将之路更加顺畅。
有人说,贺炳炎的上将军衔是“平衡”的结果,也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应得的奖赏”。
无论如何,这位独臂将军的一生都证明了一件事:军衔能授予,但战功不可取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