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建:聚焦华外同文发展,畅谈教育前沿话题|华外同文十周年
3月1日,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华外同文”)盛大开启了意义非凡的十周年校庆活动,十周年发展大会特邀主持人——复旦大学知名学者、中国内地知名节目主持人蒋昌建深入聚焦华外同文发展,畅谈教育前沿话题。从学校特色到AI时代教育变革,再到全新米德学院的发展,蒋昌建分享了诸多独到见解。
蒋昌建在参观华外同文时,对学校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首先提到,相较于一些历史悠久的中小学,华外同文的办学时长虽不算长,但其独特之处却令人印象深刻。在培养目标上,华外同文十分清晰,致力于塑造具有“更中国更世界”宏大格局的学生群体。通过挖掘学生潜能,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国家宏观的人才培养战略高度一致。
在校园设施方面,蒋昌建着重称赞了学校图书馆。图书馆丰富多样的功能分区,全面兼顾了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潜在能力发展需求。这一设施的设置,完美地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即在学生扎实掌握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前提下,鼓励他们探索更多元化的学习领域。
与此同时,学校融洽的师生关系也给蒋昌建留下了深刻印象。华外同文1:9的师生比例,确保了教师能够与学生保持紧密的沟通和频繁的互动,这种良性的互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主人公意识,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
当话题转向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时,蒋昌建展现出了对教育趋势的敏锐感知。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学校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也难以避免地受到其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借助人工智能手段获取知识,这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这一趋势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系列亟待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哪些核心知识?如何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未来社会将由人机互动主导,怎样让学生掌握人机互动的关键本领?另外,如何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脑力潜能,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蒋昌建强调,教育领域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以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华外同文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早早开启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布局。活动当天,全新亮相的米德学院,更是将前沿教育理念发挥到极致。学院名称“Meta”源自希腊语,意为“荟萃”,象征其汇聚多学科精华;在英语中,“Meta”还蕴含“元”的哲学内涵,鼓励学生超越表层知识,探索学科背后的深层逻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目前,米德学院配备了舞蹈、合唱、击剑、STEM、美术、地理、烹饪等多学科功能室,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课程体系上,以华外同文“更中国、更世界”的EIC课程为蓝本,融合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及IB体系,同时整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资源,开发了AI课程、财商课程、PBL跨学科课程等前沿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META课程体系。
对于部分家长担忧的过度培养学生兴趣可能影响学业和升学的问题,蒋昌建给出了理性的分析。他表示,基础教育中,应对升学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绝不能忽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够提高基础教学和应试教学的效率,学生就能够在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个人兴趣,实现全面发展。要实现学业与兴趣培养之间的平衡,需要家长、学校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进行深入的沟通和协商。
他还提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学生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具备了拓展兴趣爱好、培养特殊能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而米德学院,就是基于这样的教育思考与时代需求的匠心之作。其名称“Meta”寓意深刻,在希腊语与英语中分别有着“荟萃”及“元”的内涵,致力于汇聚多学科精华,引导学生探究学科深层逻辑。学院配备多元功能室,依托华外同文特色课程体系,融合多方资源,精心打造出META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在采访的尾声,蒋昌建也满怀期待地为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10周年校庆送上了祝福。他希望学校能够继续坚守一贯的校园文化,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为国家和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文|记者 秦小杰
图|校方提供
校对|陈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