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迷恋“静蕾体”,古辽代“契丹体”才具有非凡的研究价值!
事件背景:徐静蕾街头偶遇“静蕾体”
2月8日,徐静蕾在街头一家咖啡店,偶遇自己创作的字体“静蕾体”。
随后在微博上提醒大家“本人目前不卖书法,不卖水彩画,不卖字帖书,如果市面上有,都是假的,和大家说一下以免上当。”
徐静蕾微博截图
话说,2007年4月27日,方正电子携手 徐静蕾发布了其个人书法计算机字库产品,
被命名为“方正静蕾简体”,被赞“字如其人”,获得追捧。
静蕾体字库样章
品“静蕾体”:心诉于字,字释我心
书法,和茶一样,皆为怡情之物。在墨迹间流连,和在茶气中呼吸,都是放牧心灵的闲适时光。
书法虽不及茶,能够入心入肺,却皆可以入骨三分。
源于徐静蕾微博
下面这幅字,由徐静蕾2017年8月16日写于UCDavis分校操场长椅旁,是送给妹妹的礼物。
源于徐静蕾微博
下面这幅字,是静蕾平日习作。
源于徐静蕾微博
不难看出,静蕾体骨骼清隽,清冽如流水,淡雅如菊开。
然并卵,我依然想说:
别迷恋“静蕾体”,古辽代“契丹体”才具有非凡的研究价值!!
读“契丹体”:“死亡”文字,正在复活
契丹文
契丹文
《耶律昌允墓志》志盖拓片图片
契丹文字一直被看做是历史之谜。
相比于“静蕾体”,古“契丹体”无疑更加素简平实,有几分梵文、日文的行艺之美,
如萧太后画像的脸,端庄凝练。
一种已经消亡了八百年的文字,后人为何要孜孜不倦地追踪它的来龙去脉?
正如学者刘凤翥在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时所说: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讲,契丹文字属于历史的范畴。
研究契丹文字的最终目的在于补史证史。
《辽史》是在辽朝灭亡三百多年之后仓促编修的,错误缺漏比比皆是。
在‘二十四史’中,辽史是最为陋略的一部书。
现在传世的契丹大、小字碑刻共有44件,其中大部分是墓志铭。
每一件墓志铭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历史,这对于补充、验证和订正《辽史》的记载有重大意义。”
契丹文包括契丹大字和小字两种文字。相传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其弟弟先后主导创造的,
仿照并增损汉子笔画形体而成形。大、小字与汉字一并通行于辽朝、金代境内达300余年,直至金朝明宗二年诏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契丹文字资料大量出土,遍及墓志碑刻、钱币、印章、铜镜、符牌、
洞穴墨书等辽代的史迹文物,约3万字,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高度关注。
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志》拓片图片
钱币
契丹文,如同契丹国一样,神秘而又遥远,加上相关文献极少,破译之艰,可想而知。
所幸,依然有人在研究的路上,漫漫求索。
王云龙先生的释读词语表
在辽文化的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南山生态园,建有契丹文字广场。
来自“捉光凑影”博客
来自“捉光凑影”博客
来自“捉光凑影”博客
矗立于石壁前,仿佛看到了千年以前一个王朝文化勃兴、中外瞩目的容颜。
契丹文已湮失,却也在复活的路上,套用王阳明的句法:
你未看此文时,此文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文时,则此文灵魂一时苏醒过来。
相比"静蕾体",你怎么看“契丹体”?
部分图片来自内蒙古学院白明霞的论文: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志》研究
部分文字参考内蒙古学院白明霞的论文: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志》研究
所引用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