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虞城利民的豫剧一代宗师-唐玉成
唐玉成在民间被誉为“豫东红脸王”、“豫剧麒麟童”,是豫剧唐派艺术一代宗师。
唐玉成为虞城县利民镇人,自小习艺,一生痴迷戏剧表演,开辟了豫东调男演员用大本嗓唱戏的先河,并创造了如泣如诉的哀韵,形成独树一帜的唐派艺术。唐玉成一生演戏近200出,塑造了徐达、海瑞、杨业、纪信等无数个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更难能可贵的是,唐玉成对求艺者真诚传授,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刘玉龙、朱勤堂、张万云、杨启超、刘新民、李宪臣、史红光等人,都受过他的教益。这也是唐派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至今传唱不衰的原因。
命运多舛,不舍艺术追求
唐玉成卒于1973年5月,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文革”中,唐玉成被诬为“大戏霸”、“大地主”、“毒品犯”(指唱旧戏)。唐玉成逝世时,生活贫苦、孑然一身。当时唐玉成的葬礼,可谓凄凄惨惨、冷冷清清。
唐玉成去世后,是他的忠实戏迷,坚持每年给他圆坟,才让后人纪念他时,能找到他的尸骨埋葬之所。
因历史原因,死得凄凉的唐玉成,却一直活在豫、鲁、苏、皖周边地区的人们心中,活在一代又一代戏迷的脑海里。
唐玉成于1895年出生于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唐玉成的父亲早丧,他10多岁时随他的母亲迁居到虞城县贾寨镇菜园孙楼村其外祖父家居住。
为了糊口,唐玉成13岁就被送入当时社会地位极底、被誉为“下九流”的戏班学戏。唐玉成当时的启蒙老师叫科马(本名况凤仙,唱旦角)。1920年,唐玉成正式拜师冯垛。冯垛正式赐他艺名唐玉成(唐玉成原名子信)。唐玉成虚心学习冯垛的演唱技巧,技艺飞速提高,随着表演场次的增多,他在当时的虞城、夏邑、单县、商丘等地声名鹊起。冯垛去世后,唐玉成以冯垛嫡传弟子的身份成为冯垛戏班的“台柱子”。1925年,唐玉成回到老家虞城,与当时的戏剧名人王彦山、张永兰、黄儒秀等人长期合作。唐玉成在演唱过程中,吸纳百家之长,化为已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派。
1937年,唐玉成与王彦山、张永兰一同加入虞城县城(今利民镇)西大街地主刘二老掌管的戏班(俗称刘家戏班)。1938年,虞城县城沦陷,刘二老及其家族逃出虞城,该戏班变成了由艺人们自己联合管理的公义班(群众仍然称为刘家班),长期在朱集车站的单凤舞台演出。这时候的唐玉成,已经成为声震百里的“红脸王”。当时朱集车站有个车站大舞台,由乡绅李三甲主力、著名武小生黄儒秀领班。为了拢住这位“红脸王”,车站大舞台除给唐玉成开出高薪外,黄儒秀还认唐玉成为义父(其实唐玉成仅比黄儒秀大12岁)。
1948年,唐玉成曾投国民党55师,随军演出。1949年春,唐玉成及戏班全部人员被虞城县人民政府接收。唐玉成成为新成立的虞城县人民剧团的主演。
1960年春,虞城县人民剧团全体到甘肃省张掖地区支边。唐玉成因年事已高,没能随团前往,而被下放到虞城县张集乡马滩村、卢庙村等偏远地方辅导业余剧团。
无论是在戏班唱戏,还是因战争四处流离,唐玉成一直对戏剧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孜孜追求。
1962年,河南省举行名老艺人会演大会,唐玉成献演了《火烧纪信》、〈地塘板〉、〈文王跑坡〉等拿手好戏,赢得全省戏曲名家的阵阵喝彩。随后,唐玉成的主要唱段被政府组织录音、灌片,全国发行。从那时开始,唐玉成开始成为豫剧的重要代表人物,誉满全国。当时的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剧协河南分会主席冯纪汉撰文肯定唐玉成的唱腔,并称他为“豫剧麒麟童”。
“文化大革命”中,唐玉成惨遭迫害。1973年5月5日,他含冤去世,终年78岁。1979年,唐玉成被平反昭雪。
勇于创新,成就唐派艺术
6月17日,在“中国·虞城唐派艺术研讨会”上,著名戏曲音乐家、国家二级音乐设计蒋云声评价唐玉成时,称他为“一代宗师”。《河南戏剧》总编、著名剧作家张锡荣在称赞唐玉成时称:“一代大师出豫东,名震梨园神州红。”
可以说,唐玉成的唐派艺术,已经成为豫剧中一个重要的、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流派。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田启义在回忆他小时候听唐玉成的戏时说:“唐老先生的声音洪亮、沉稳、高亢,现虽时隔几十年,仍然声犹在耳,不能忘怀。”
与同时代其他红脸唱腔不同的是,唐玉成在唱戏时创造性在使用真嗓(大本嗓),而绝大多数表演者,发声均用假嗓(二本嗓)。唐玉成生前说,他改用真嗓演唱,源于一次“不得已”。
唐玉成十五六岁的时候,进入变声期,倒嗓子。当时,戏班里的很多角色都由唐玉成担着,如果他不唱,戏班就得停演。他不能停。没有办法,唐玉成开始尝试用本嗓演唱。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本嗓竟能运用自如,并且深受群众喜爱。“变声期”过后,唐玉成坚持用本嗓演唱,同时在“好”、“巧”二字上下功夫。为此,他在广泛吸收前辈艺人演唱技巧的同时,又精心向坠子艺人、花鼓艺人、评书艺人求教,汲取营养,反复实践、演唱,逐渐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唐派唱腔艺术。
后来,为丰富演唱艺术,唐玉成又创造了寒韵(哀韵)。哀韵唱时,唱者动情,听者心颤,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唐玉成创造的寒韵,现已被豫剧团广泛采用。
唐玉成身高1米8多,扮相壮美,表演时细腻洒脱,同时,他的唱腔又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所以,唐玉成表演时,往往能倾倒大片观众。唐玉成在演唱时,还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寒颤)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别具风采。
虞城县文化局原局长、唐派艺术研究者徐德先说,唐玉成的唱腔给人一泻千里、排山倒海、气壮山河的雄壮感。他夜里唱戏时,“唱腔能听五里地”。《河南戏剧》总编、剧作家张锡荣说,“豫东戏迷的汗毛眼里都渗透着唐派艺术”。
1962年任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剧协河南分会主席的冯纪汉,在听了唐玉成表演的《火烧纪信》后,特别撰文,对唐玉成扮演的纪信给予了高度评价:“唐玉成通过自己的唱腔和表演,从犹豫到自愿,表演得很有层次,而且合情合理。一个68岁的老人,还能够做出这样的表演,特别是唱腔还那样洪亮优美,如果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是难以达到这样境界的。”
河南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会长荆华认为,唐派艺术具有传承不衰的代表剧目、其唱法有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其唱腔独特而不绝于耳、其观众经久不衰、其继承者和研究者越来越多,这些,就完全可以确立唐派艺术成为一流派的条件。他说,“唐派艺术是祖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株艳丽的花朵”,通过挖掘与推广,“将形成虞城县、商丘市又一个文化品牌”。
研讨推广,唐派艺术光大正当时
6月17日,中国·虞城唐派艺术研讨会召开。
事先从网上得到消息的很多“唐迷”,提前几天就给虞城县文化局筹备组联系,表达参加的意愿。因“唐迷”不在本次研讨会的邀请之列,筹备组也只是告诉对方研讨会召开的程序与时间,对“唐迷”并不提供食宿。可是,6月17日一早,仍然有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20多名戏迷赶到会场。
刘子豪就是其中的一位。刘子豪在杭州跑运输。他在网上看到虞城县要召开唐派艺术研讨会的消息后,立即与之前一直联系着的唐玉成的弟子汪振堂取得联系,确定消息真实性后,就着手改变工作布置。6月16日傍晚,他乘上从杭州发往虞城县的客车,于6月17日一早赶到研讨会现场。刘子豪说,他一直是一个“红脸王迷”,听说这次活动后,他很激动,他终于能在红脸王的家乡感受那种戏剧氛围了。
研讨会开始前,与会人员到唐玉成坟前,缅怀这位戏剧大师。刘子豪与其他来自各地的“唐迷”一起,虔诚地向“红脸王”墓碑三鞠躬,以表达他们的敬仰之情。
唐玉成一生授徒很多,这也是唐派艺术得以流传的一个基础。我市著名红脸表演艺术家刘忠河,虽未得到唐玉成亲授,但他通过学习唐玉成的唱片,在继承唐玉成的演唱艺术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使唐派艺术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为了在新时期更进一步弘扬唐派艺术,虞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办唐派艺术研讨会。虞城县文化局原局长徐德先发掘、整理了大量有关唐玉成的资料,并为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奔波劳顿。可以说,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推动,是唐派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一个先决条件。
虞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段云泉说:“研究、探讨唐派艺术的真谛与内涵,进一步继承并发掘唐派艺术,为推动繁荣豫剧事业做出贡献,是一个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大好事。”
虞城县人大副主任路平安认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唐派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