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下获得诺贝尔奖的11位华人,你知道都是谁吗?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简称“诺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创立,设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六个领域的奖项。奖项待遇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其中,奖金来自诺贝尔遗产的管理收益。2023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增加到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715万元人民币)。
自设立以来,截止到2022年诺贝尔奖共颁发615次,共有954人和27个组织获奖。其中物理学奖116次、化学奖114次、生理学或医学奖113次、文学奖115次、和平奖103次以及经济奖54次。
一共有11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是谁。
1.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江苏苏州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一直关注祖国的发展,1985年,他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86年,创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8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政道
2.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安徽合肥人,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中国基础物理的研究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
杨振宁
3.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实验物理学家,1974年因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
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丁肇中
4.李远哲,1936年11月19日出生,台湾新竹市人,著名化学科学家,1986年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因为在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1月15日,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等方面贡献卓著。
李远哲
5.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与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2008年12月15日,获得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长。
2016年3月29日,担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主席。
朱棣文
6.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于,河南宝丰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籍华人科学家,1998年因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57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
1984年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
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崔琦教授在低维电子体系物理,整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IQHE,;FQHE)强关联电子体系物理研究和量子器件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重大成果。
崔琦
7.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祖籍江苏泰州,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
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36种文字。代表作有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高行健
8.钱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祖籍浙江杭州临安区,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2008年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9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2016年8月24日,钱永健在美国俄勒冈州逝世,享年64岁。
钱永健
9.高锟,1933年11月4日出生,上海市金山区人,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之父”和“宽带教父”,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1996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8年9月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高锟长期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高锟
10.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山东高密县人,中国当代作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2012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1987年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
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丰乳肥臀》
1999年,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
2001年,出版长篇小说《檀香刑》
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四十一炮》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蛙》
2021年4月14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莫言
1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浙江宁波人,药学家,2015年10月因发现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该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强女性榜单。
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屠呦呦
以上就是11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其中6个物理学奖,2个化学奖,2个文学奖,1个生理学或医学奖。真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得奖的有莫言和屠呦呦两人。
还有一位比较特殊,曾经是中国国籍,后因一些特殊原因改回美国国籍,她就是赛珍珠。1892年,赛珍珠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4个月大的时候便跟随身为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中国,直到1934年回美国定居,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把中国视为自己的故乡。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