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陈永贵提拔的副手,1980年被免去职务,现在76岁还在大寨工作
2018年,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走进了全国人代会“代表通道”,76岁的她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却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出了“只要有场合就要为农民讲话!”、“让乡村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样气势磅礴的话语。
但谁能想到,这样一位老妇人在数十年前,却是被全体中国人亲切称为“铁娘子”的风云人物,是那个时代举世皆知农业学大寨中的大寨的党委书记。她是陈永贵副总理亲手提拔的副手,是76岁高龄依旧在大寨中工作的传奇,她就是郭凤莲。
“铁姑娘”郭凤莲
郭凤莲,山西昔阳人,中央党校大专学历。
三岁丧母的她,并不是大寨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而是从小跟随家在大寨的姥姥相依为命,从此便一颗心都放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其实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虽说我们在特殊时期提出过“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但大寨村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有二,耕地分散,灌溉不利。
这也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的痛点和难题,但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村人民同心协力,开山化田,用自己的双手硬生生创造了阡陌纵横的良田,从而让整个大寨村的人民走出了贫困,也让大寨成为了当时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
在这样敢于天斗,为党为民的氛围的熏陶下,郭凤莲也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女青年。在1963年,一场大洪水席卷了大寨村,让这个山坳里的小山村陷入了一片汪洋,洪灾过后,地里的玉米全部倒伏,如果无法一颗颗扶正的话,来年便会颗粒无收,让这个饱经灾害的村落雪上加霜。
但是洪水冲毁了房屋,卷走了牲畜,壮劳力都被抽调去灾后重建,一时难以找到人手,这时,17岁的郭凤莲主动站来出来,在她的组织下,全村23名女青年组成了一支突击队,不眠不休的将所有的玉米秆全部扶起,还走上了抢险第一线,出现在各种危险关头完成抢险任务。
事后,这支女子突击队被称为铁娘子队,队长郭凤莲也被人亲切的称为铁娘子。在村民的不懈努力下,大寨走出了洪灾的阴影,还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即“不要国家钱、粮,救灾物资,上缴国家的粮食不少、群众分红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面对村民这样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敢于天斗、敢于地斗的顽强意志,大寨成了全国人民的榜样,连毛主席都公开在《人民日报》中指出,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
一时,大寨成了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乡村,因为抗洪表现亮眼的郭凤莲,也被陈永贵推荐为大寨的副书记,从而使铁姑娘郭凤莲的名字也传遍了整个中国。
人生的转折
人生总是反复无常的,它总喜欢看你爬上云端,再重重的跌下来。
1980年,随着特殊时代的来临,郭凤莲和她的大寨也被历史的矛盾而波及,从原本的谈农业必谈大寨,转变为谈农业必批大寨,一时间,大寨风雨飘摇,连郭凤莲自己也被上级罢免了大寨党委书记的职务,转而到晋中果树研究所工作。
在之后的8年中,郭凤莲再未回到那片自己心心念念的地方,而是辗转各地研究果树。在1991年,郭凤莲突然接到了消息,让她重返大寨村主持工作,这无疑是个难以抉择的时刻,此时的大寨已经洗净铅华,重新变成了当初那个普通的小山村,45岁的自己回去又能做些什么呢?而且,家人也都反对自己回去。
但那割舍不断的情感,又驱使郭凤莲回到了这个山坳内的小山村里,阔别11年的故土,原本全国人民的模范,此刻却走在时代的末端,全村人均收入不足730元,集体财政几乎为零,村组织干部思维老化,固守传统农业思维,残酷的现实,让郭凤莲心情十分沉重,但她不会放弃这个小山村,她有信心要让家乡的故土重新生机。
“一看二改三干”
郭凤莲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村民的观念问题,为此她特意筹措了5千元,让每家每户出代表和她一起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郭凤莲带着一众人,来到了当初学大寨的典型河北获鹿县的高前村,只见村里大多已经建起了两侧楼房,家家富裕,大寨和其完全不能比较,这无疑极大刺激了大寨村民的自尊心。
于是,在返回大寨后,郭凤莲便召开了全村大会,宣布一系列决议,在会上她说:“大家不要再继续争论下去了,看看人家,大寨如果再不继续向前发展的话,连生活都难以维持了,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这不丢人,大寨之前可以走到全国,我相信以后也能。”
此后,郭凤莲便经常带着干部去往上海、山东各地取经学习,采取人家的先进经验和模式,总结出了“一看二改三干”的三步走发展方针,将老旧的传统农业模式,改造成为了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的新农业,大量“大寨酒”、“大寨醋”等高质量大寨产品投入了市场,为大寨发展指明了方向。
郭凤莲用自己的一生都在诠释“大寨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她带领着大寨人民走向富裕,摆脱贫困的经历和决心,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