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国欠下苏联40亿,10余年才还清,却说有意料之外效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还债反成“富翁”?
抗美援朝期间,苏联方面以“出厂价半价”的优惠,向我军成建制地援助了大量军事装备。
战后,我军总共欠苏联约40亿人民币。
直到六十年代,中国才逐步将这笔债务还清。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正是还债期间,我国迎来了一大惊人转变!
这笔债务,究竟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抗美援朝时期的军事债务
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方面的债务,主要集中于军事援助领域。
最早是,1949年12月,毛主席访问苏联。
当时,为了完成收复台湾的计划,我们与苏联签订了总价值3亿美元的贷款协定。
以此引进了大量用于进攻台湾的两栖作战武器。
不过对此,毛主席十分谨慎。
毕竟亲眼目睹过中国近代历届政府,都因欠下巨额外债,而受制于人。
因此,一开始,毛主席是“不得不借才借、多借不如少借”的态度。
但随着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事情发生了变化。
志愿军刚入朝作战时,装备十分简陋。
我们不仅没有战车、坦克等机械化部队。
甚至连基本的野战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都十分匮乏。
要知道,我们的敌手可是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现代化部队的美国,及其组织的“联合国军”。
不仅如此,志愿军在重火力方面也极为捉襟见肘。
根据统计,我军当时一个军的火力,连美军一个师火力的1/4都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我军在第二次战役中,即便完成对美军的战术合围,也始终难以成建制歼灭美军的根本因素。
为了改变这一不利态势,毛主席在二次战役结束后就亲电斯大林;
并向他提交了一份希望在1951年2月前得到的军事援助清单。
在毛主席这份清单中,包含了14万支苏式步枪、26000支自动步枪、9000挺轻重机枪和接近2亿发子弹在内的、相当于36个苏军步兵师装备的武器。
由于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于苏联在远东的整体布局,也意义重大。
因此,斯大林很快就同意了。
通过这次援助,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前夕,完成了34个师的换装。
1951年6月,为应对愈发激烈的战事,我军再次向苏联提出总计60个师装备的新批次清单;
并在1952年年中前,至少接受20个师的装备。
同时,针对志愿军的野战防空劣势,苏联还援助了包括5个野战高炮师、1个城防高炮师和53个独立高炮营在内防空武器。
不得不承认,这是志愿军后期逐渐化解美军空中优势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抗美援朝期间,苏联还一手援建了我国的空军部队。
1951年,原本在“米格走廊”守卫我国后方的13个苏军航空师,全部撤退回国。
但留下了12个师的战机装备。
其中包括1个米格-15喷气师、7个米格-9喷气师、1个图-2轰炸机师、2个伊尔-10强击机师和1个拉-9歼击机师。
依靠这批战机,我国组建最初的空军部队。
1952年开始,为应对美军F-86的威胁,苏联开始加大对我国米格-15战机的援助。
据统计,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向我国援助了约1000架米格-15战机。
对于这批军事援助,彭德怀曾坦言:
“(它们)让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少走了几十年的路。”
1970年,毛主席接见金日成时,也曾提到苏联的对华军事援助:
“我看我们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弹药和军火嘛。”
诚然,苏联援助的军火,在我军赢下战争和我国早期国防军事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其实,这一切并非无偿的。
当时,我国与苏联方面达成的协议是,以“出厂价半价”的方式购买这批军火。
折算下来,我军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接收的64个陆军师和23个空军师装备,总计约13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的人民币30亿元)。
再加上,苏联于1955年从大连旅顺港撤军时,又留下了近10亿人民币的海军装备。
因此,我军总共欠下40亿人民币左右。
这对当时全国财政支出只有几百亿人民币的新中国而言,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直到六十年代,我们才彻底还清。
但要论这笔钱到底值不值,我们还需从更深层次讨论......
苏联的经济援助
事实上,这40亿人民币的债务,反倒给中国带来了远超其数额的价值与利益。
最直接的就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出色发挥,一举奠定了新中国大国地位。
这也让我们在苏东阵营中,获得了巨大的统战价值。
由此开启了苏东集团对于我国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苏联的经济援助,首先体现在技术支持层面。
195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毛主席和周总理先后发言,明确了我国将在未来通过数个五年计划,发展经济、实现中国工业化。
同年1月,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小组成立。
其中包括周总理、陈云和薄一波等6人。
但我党当时的高层领导中,多是军政方面的人才。
除了陈云等少数同志,都缺乏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和技能。
因而,在初次制定一五计划时,我们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开始寻求苏联专家的帮助。
1952年8月,周总理亲率代表团访问莫斯科。
当时,总理将我们自己起草的一五计划草案,交给苏联专家进行审阅。
9月,斯大林亲自接见了周总理,并转达了苏联专家团队的建议。
其一,我国的工业增长率定的有些过高,建议酌情下调以便充分实现。
其二,则是提供给苏联方面的援助清单条目不够细致清楚。
有些项目不够详细,有些项目则未纳入清单中。
紧接着,经过与苏联多方交流和探讨,我国最终制定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
不仅如此,苏联还通过大规模派遣专家的方式,援建我国经济建设。
1953年,中国全国的设计院总数只有78家。
每家单位的技术人才不超过500人。
对于拥有五六亿人口的中国而言,这点数量的人才,显然远远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
于是,中国向苏联发出了援助申请。
彼时,苏联方面在了解我国情况后,也立刻开始向我国大规模支援各领域人才。
据统计,仅在抗美援朝期间,苏联方面至少派遣了1100名各领域专家前往中国,提供技术指导。
以曾担任过苏联在华专家总顾问的阿尔希波夫为例。
其先后在中国工作长达八年之久,共主持了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的建设。
截至1951年夏,苏联在朝战爆发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向中国派遣了42个专家设计小组。
其中30个,被安排在我国工业中心的东北地区。
此举对于东北工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日本占领东三省期间。
日寇因未能发掘出大油田,给中国扣上“贫油国”的帽子。
但经过苏联专家一系列的勘探和测算,得出“中国实际上处于油田国家的中层,其地下应该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正是在这种论断指导下,1959年9月26日,中国发现大庆油田。
一举摘掉贫油国的帽子,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能源支持。
最后,苏联技术资料方面的支持,也起到巨大影响。
苏联当时向我国无偿转让了许多工业技术和专利。
这使我国能以较低的成本和代价,完成初代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国产化。
例如,苏联著名的军械制造专家、享有“AK47之父”美誉的卡拉什尼科夫。
他曾幽默地向媒体吐槽道:
“中国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AK47系列步枪,却没向我支付过一分钱的专利费。”
不得不说,卡拉什尼科夫的玩笑之语,便是那个时代,苏联向我国无偿转让各领域技术的缩影。
得益于苏联的援助,我国在建国之始,便顺利走上快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快车道。
奠定工业化基础的156工程
相较于直接的武器援助和经济方面的帮助,苏联对于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援助,当属著名的“156工程项目”。
那个时候,若想彻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从近代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转化为先进富裕的工业国,便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为此,中国经过多方谈判,先后三次从苏联引进了总计156项中国急需的工业项目。
1950年,毛主席在访苏过程中,同斯大林敲定了第一批50个项目。
三年后,通过两国政府的友好磋商,又达成了91个项目。
而在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的过程中,最终达成最后的15个项目。
根据我国后来的统计,在中苏交恶以前,这156个大项目有150个落地投产。
其涵盖了包括电子、兵器、航空航天、机械加工、冶金和化工在内的众多国防和民生领域。
我国后来为世人所称道的完整全套工业体系基础,便是由此奠定。
回顾历史,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蜕变,英国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德国用了35年。
即便是以举国体制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的苏联,也花费了足足二十年。
而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完成这一跳跃,仅用了一个五年计划。
这之中,“156工程项目”的作用显然是极为显著的。
仅在1950-1952的两年间,我国诸多重要工业指标,都取得跨越式的提升。
例如,我国的煤炭开采量提升了1563万吨/年、发电量增长了22.2万千瓦/年、生铁产量增加77万吨/每年……
在1953年给苏联政府的援助备忘录中,周总理高度肯定了苏联对于中国人民实现工业化提供的各方面帮助: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逐步建立起了拥有全套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重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这对于中国实现工业化和开启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1952年开始,中国还开始向苏联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进入苏联的顶尖高校学习深造。
仅在1952年和1953年便分别派遣了560名留学生和1100名留学生。
据统计,截止中苏交恶,中国共向苏联派遣了约9300名留学生和约8000名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深造。
并且,为了照顾这些来苏求学的中国朋友,苏联方面还在1952年主动同中国签署相关扶助协议。
他们不仅以最低收费标准对待中国学子,且由苏联政府出面承担他们在苏的一半学费和必要生活开支。
得益于此,我国的第一代各工业系统的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完成了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积淀。
结语
毫无疑问,“156工程项目”对于我国有着不可估量和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我国顺利完成工业化,不仅巩固了国防工业,为后来自主研发“两弹一星”和其他军事装备奠定基础;
也通过全工业体系的建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各项物质基础。
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意义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健全的工业体系也让我国在后来拥有承接欧美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的物质条件基础。
中国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根本区别便在于此。
尽管我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损失,也背上了巨额的债务。
但其对于我国后续发展带来的利益是远超其成本的!
这其中凝结着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也具有纪念和现实意义。
尤其是在中俄两国愈发加深战略协作的当下,值得每一个国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