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明县马头镇邵庄行政村村志

山东省东明县马头镇邵庄行政村村志

邵庄行政村辖邵庄、李龙庄、靳庄、柳园四个自然村。现有617户,2639人,其中土家族2人,其余均为汉族。耕地6370亩。

1971年前该行政村大部分地块属沙质土壤,少量地块盐碱。主要种植小麦、高粱、大豆、花生等作物,产量极低。1972年开始引黄灌淤,1978年全部灌完。灌淤后,地势平坦,沙淤相间,土质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1986年以来,种植结构迅速调整,开始种植棉花、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特别是种植西瓜更具特色,成为马头镇西瓜生产重点村之一。

四马路(四柳树至马坊)从辖区内南北通过,与三庄路(三春集至庄寨)在辖区十字交汇,交通十分便利;北靠一干渠,南临赵王河,中有西支渠、腰渠南北贯通,农田沟渠、桥、函、闸配套完善,水利条件十分优越,易灌易排,旱涝保丰收。

邵庄村

邵庄自然村在马头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东与牛八屯开发区毗邻,西与三春集镇嗯喇湖村、庆庄村相连,南接李龙庄,北依一干渠。村庄呈“目”字形,有四纵两横6条街道。居民173户,720人,均为汉族,耕地1680亩。

据《邵氏家谱》记载:邵姓系宋朝着名理学家邵雍(字尧夫,谥康节)之后,明洪武八年(1375)从山西洪洞县迁至长垣县官民里嗯喇湖村,嘉靖三年(1525)从嗯喇湖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邵庄。西孙庄村原位于邵庄村西南角,明万历年间(1573-1619)觉正寺(今东寺村)官员孙敦化在此购置土地,其佃户多为孙姓,居住于此,遂以姓氏命名为孙庄。因在马头集周边有三个孙庄,以方位习称为西孙庄。后来邵庄村人丁繁衍,规模不断扩大,将西孙庄村环抱,终于二而一焉,西孙庄自然合并到邵庄。

明清时期,该村属河北省长垣县官民里玉皇庙保,民国时期属长垣县朱洼乡。1948年归属东明县第五区玉皇庙行政村,1950年划归李龙庄乡,1955年6月划入靳庄高级社,1958年8月马头人民公社成立后,划归牛八屯大队,1961年复归靳庄大队。1979年成立邵庄大队,1984年队改村,称邵庄行政村。1997年与李龙庄、靳庄、柳园三个行政村合并,称邵庄行政村至今。

该村有邵、吕、张、赵、李、憨、苏、桑8姓,桑姓1958年迁至新疆。邵姓现有120户487人,占全村人口的68%,明嘉靖三年从三春集镇嗯喇湖村迁此建村。吕姓,18户86人,占全村人口的12%;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张姓,11户48人,占全村人口的7%,两姓迁入时间、原籍不详。赵姓,7户28人,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三春集镇祥符营村因亲戚关系在此落户;异源赵姓,3户15人,解放初期从三春集镇新兴集村入赘落户。李姓,5户23人,清光绪二年(1877)从本镇牛八屯村因来种地落户。憨姓,6户18人,清嘉庆20年(1816)从河南省考城县憨寺村迁入。苏姓,3户15人,清末从本镇柳园村因种地落户该村。

外迁人员:一、1950年吕洪章毕业分配河南安阳;二、1953年邵访贤志愿军转业湖北军马场;三、1956年桑德收8人移民新疆;四、1957年桑改名、邵富瑞支边新疆;五、1958年邵安贤去郑州铝业公司当工人;六、1959年邵三鱼去开封市木业公司当工人;七、1962年邵福士4人因生活困难去湖北;八、1963年邵明阁2人转业湖北;九、1971年邵长玉转业济南市;十、1984年邵长书当兵留北京武警总部;十、1995年邵天江转业河南漯河军分区。

解放前邵庄村属长垣县边邑鄙壤,地处两省三县之交,经常受土匪顽杂的骚扰,民无宁日。1930年,村民邵福德、邵二牛先后被绑票而倾家荡产。为防匪患,村民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1933年挖壕沟,打土寨,建寨门;1945年组织红枪会,看家护院,并配合解放区游击队打击敌人。1947年初秋,考城县游击队队长王志新(人称二好汉)带领100多人晚上入村,黎明在马场村伏击国民党某部手枪连,击毙营长一名,打死打伤兵丁十几名,缴获手枪两箱(约百余支)。

该村虽为穷乡僻壤,却崇尚读书,重视文化。清朝末年邵福增考中秀才,对村民影响很大。他自幼聪慧,学识渊博,但因家贫,无由入仕,只好在本村办私塾,入门弟子各有建树,其中牛八屯村的刘廷芝、薛汉臣等,文笔较好,名冠一方。1925年邵长济又开办私塾,直到解放前夕。1949-2002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干群尊师重教之风进一步发扬光大,与周边村队经过八、九次搬迁分合,规模渐大,学校硬件建设标准日高,学前教育也有起步。2003年小学合校并点,该村与柳园、李龙庄、牛八屯、靳庄五村共同集资30多万元,在村东牛八屯开发区建教学楼一座,共20间,开设1-6年级6个班,成为一所完全小学,学生200多名。该村先后有23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生7人,现任山东省医疗器械总公司总经理的邵长玉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邵庄人喜欢娱乐,追求幸福。1927年由邵福善、邵长济、憨修义等十几人自发成立了高跷队,购置了铜铙大镲,特制了牛皮大鼓,由四人抬着两人擂打,入冬农闲或逢年过节,艳装重彩,腰系红绫,手拿道具,扮饰各类人物,踏着锣鼓节奏,或进或退,时俯时仰,或板单叉或跳方桌,时而伏身扑蝶,时而鱼跃涧水,常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1945年又增加了木马、旱船等节目,持续活动十多年,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庆典上,还曾亮相演出。

该村青年张富营,自幼酷爱丹青,描人绘物惟妙惟肖。1989年入伍后,,画技日进。后考入艺术院校,师从大家 ,以花鸟擅长,在全军艺术展中多次获奖。

该村存清代古砚2方,邵会贤珍藏的古砚,呈方形,有水池,周雕饰花边,无盖,石质呈褐灰色,为清末秀才邵福增所使用,距今约130年左右。

解放前,该村是有名的“沙漠村”,风沙起时与戈壁无异。1920年,村民赵某去三春集赶会,返家途中,狂风骤起,被风沙掩埋窒息而死。土地多数种不成庄稼,能种庄稼的地块,也是冬不见苗,春不见垄。好年景小麦亩产至多二、三十斤,其它作物产量更低。所收粮食,不够半年吃用,村民常年在“沙、旱、瘟、病”的死亡线上挣扎。为了生存,村民想方设法找路谋生。1918年,邵房利用自学的泥水手艺,组织起10余人的建筑班,在周边村庄建泥土草屋,或给群众修修补补,挣个手工血汗钱养家糊口。1920年赵轩开小磨油作坊一处。1930年邵福善开粉坊一处,落个粉渣、粉汤填肚子。有不少村民结伴从河西长垣或东明县城买来土布,背到兰封或开封去卖,薄有赢利。

解放后,为改变贫穷面貌,村民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治理土地。在沙土地里栽植一行行山椿柳、白腊条、簸箕柳等,行间种植庄稼,既可防风固沙,又能搞条编增加收入,还可多收些粮食。1956年高级社时,村里组建了条编副业组。1962年在马头林站技术员杨浩的指导下,在村北风口处栽植四行柳树,形成了长1公里的防风林带。1964年搞台田、条田,把300多亩涝洼地平整加高。1965年秋大旱,打砖井3眼,1967年打下泉井1眼,机井2眼,灌浇条件大为改善。群众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治理风、沙、碱三害方面,取得很大成效。1967年小麦亩产150多斤,是1950年的5倍。

该村因座落在马头公社1968年筑成的大沉沙池内,1972年,村北的一干渠全线贯通。引黄灌淤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一个冬天动土16500方打围村堤1200米。从1972年开始连续三年灌淤,全村1680亩沙地灌淤完毕,平均淤泥30公分以上。1974年利播或撒播的小麦,亩产达200多斤,除超额完成售粮任务外,人均分得小麦100多斤,位居全公社第一。1976年该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土地并成大块,开挖沟渠、修生产路6000多米,修桥、建闸14座,两年完成农田、路、沟、桥、闸配套工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铺开,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科学种田迅速普及,再加上化肥、农药的推广利用和优良品种的引进,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4年小麦亩产达800多斤,比灌淤后的1974年翻了两番。村民又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开始瞄准市场种植棉花、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1985年张富军率先在家里建温棚育菜苗,向大田移栽,收到较好的效益。后来他又利用拱棚种植蔬菜,亩收入2000多元,成了村里的先富户。邵福安利用地膜覆盖,棉花和西瓜套种,亩收入1500多元,也很快脱贫致富。俗话说:“一招鲜,香遍天”,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棉花、西瓜、蔬菜,成了小有名气的“富裕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赚钱致富的门路条条自开。吕福成做水果生意,年利润1万多元。1988年,李东来最早搞木料贩运,仅用一年中的农闲时间就获利1万多元,不久又有10余人跟着他干起来。

该村1989年秋架设了高压电,1990年初农户安上了电灯。电力给农村经济提供了强大动力源。1999年,该村又进行了电路改造。富裕起来的邵庄村,2004年春把村内四纵两横街道全部铺成了沥青路面,动土5300多立方,总长2100余米。现在村内街道整齐、庭院屋舍规范, 有8户盖起了两层小楼,成为该村的亮点。户户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双配套,有大型收割机4部,彩电、电话、手机基本普及,上网电脑一台。村民高兴地说:“庄稼收割不费力,不出家门做生意,坐在屋里看大戏,种地补钱象吃蜜。”

如今邵庄人又依托三庄公路的地理优势,瞄准牛八屯开发区贸易市场的兴起,开始设计了路带经济的蓝图,开发前景无限美好。

靳庄村

靳庄自然村位于马头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东与本镇牛皮店为邻,西与三春集镇玉皇庙村接壤;南隔赵王河与本镇马坊村相望,北与本镇李龙庄村相连。四马公路(四柳村至马坊)南北穿村而过,交通方便;赵王河依村南东流,水利条件比较优越。全村152户,603人,有土家族2人,其余均为汉族,耕地1360亩。

据《靳氏家谱》记载,靳氏祖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并以姓氏命村名为靳庄。该村南望赵河,北依长堤,择风水、赖地利而居,旧时俗称“夹庄”。

该村明清时属河北省长垣县官民里,1941年属长垣县朱洼乡玉皇庙保,1943年至1948年属李龙庄乡。1948年后划归东明县五区李龙庄乡。1956年6月成立靳庄高级社,辖李龙庄、邵庄、马坊、靳庄四个村。1958年8月马头人民公社成立,建立靳庄大队,辖解庄、牛八屯、柳园、牛皮店、马场、马坊、邵庄、李龙庄、靳庄九个村。1959年春,解庄、牛八屯、柳园、马场、牛皮店、邵庄划出,靳庄大队辖靳庄、李龙庄、马坊三个村。1961年马坊划出独立建大队,邵庄由牛八屯大队划归靳庄大队。1978年一村一队时,靳庄大队分为邵庄、靳庄、李龙庄三个大队。1984年大队改村。1997年4月合村并队,靳庄并入邵庄行政村至今。

该村民风淳朴,团结友善,各姓氏都能和睦相安。现有靳、苏、胡、宋四姓。其中靳姓人口居多,有132户,518人,占全村人口的 87 %,苏姓,现有14户,60人,清道光八年(1827年)由长垣县苏李村迁入。胡姓,清末年由新兴集村因住亲戚迁入,有3户,15人。宋姓,1919年因住姥娘家由本镇牛皮店迁入,有3户,10人。

外迁人员:1957年靳卷长11人去河南新郑(煤矿招工)靳文信15人、苏风林支援湖北建设,宋荣忠6人赴湖北荆州打坝;1958年苏绍堂8人招工去山西河津;1959年靳卷轮15人支边新疆塔城;1960年靳永和10人支边新疆塔城;1965年靳怀3人去新疆塔城支援建设;1966年靳卷仁11人支边新疆塔城;1968年靳记明12人种地去新疆塔城;1970年靳卷诗2人支边、靳元和5人、靳二运5人去新疆塔城种地;1972年靳茂6人、靳三分5人去新疆塔城种地;1973年靳庆和13人、1976年靳盆4人移民新疆塔城; 1984年靳祥生招工去河南郑州;1995年靳二树5人经商种地去新疆塔城。

该村解放前土地瘠薄,贫瘠的土地只能种植高粱、小麦、大豆等作物,小麦亩产通常只有15斤左右。村民住房多为土坯垒墙茅草盖顶,寒不遮风,阴不蔽雨;穿着破烂,丑不蔽体;生活饱饥不均,炊烟几断,一片荒凉破败景象。靳氏族人为生活所逼,纷纷外移,播迁于车寨、东寺、马坊、新兴集等村,靳庄一度只剩48家。过去,夏秋时节为防旱抗旱,村民在赵王河上架起辘轳车水浇地;春冬之际为填腹度日,能走动的人都拖着要饭棍外出逃荒要饭。人们形容靳庄是“48架辘轳,48根要饭棍”。清咸丰五年(1856年)黄河决口,全村夷为平地,土地变为沙荒、盐碱。清同治年间村庄复建后,1936年,霍乱瘟疫突发,七天就有50多人染病身亡,仅靳元昌一家就死了7口。村内哭声嘁嘁,连月不绝。解放前夕,该村仅剩有200多人。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该村先后成立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1963年,集体治碱防涝,采取挖沟抬田的方法,搞“台田”200多亩,环边缘栽植紫穗槐,中间种植庄稼,产量略有提高。1964年栽植柳树防护林带,沙荒地始有收获。1976年,支部书记靳二高带领全村人打堤筑堰,挖渠引水,至1978年淤灌面积达1100亩之多。此间,土地没有收成,村民生活举步维艰,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同年11月,村民踏着胶泥糊涂或播或撒,种上了小麦。次年,就有了有史以来的好收成,小麦亩产200余斤,全村小麦总产16万斤、大豆3万斤,村民温饱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1990年后,初步富裕起来的村民不断引进推广小麦优良品种,确保了高产、稳产,目前小麦亩产一般稳定在850斤左右,高产地块可达1100斤以上。1996年冬,在镇政府的扶持下,村里统一规划土地,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23个,种植西红柿、黄瓜等,棚年收入近万元。在“种田能手”靳树行的带动下,间作套种率达80%以上,西瓜、棉花面积达700亩以上。

另外,靳庄村集体1958年办起了养猪场,占地20多亩,最多时饲养生猪300多头。1968年,在下乡支农大学生的帮助下,开办制硝厂熬盐提硝。1976年底,建了木业厂,加工出售门窗,产品质量好,1979年一次就与济南电影制片厂签订了4万元的供货合同。靠集体积累,村里先后购买了延安牌货运汽车一辆,上海50拖拉机一台,25马力拖拉机一台,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河南临颖南街村、曹县庄寨都曾来村里学习取经。改革开放后,更有不少有胆识的人跻身于大干快富的行列。1995年,靳树行与开封瓜菜研究所签订协议代销西瓜种,诚实守信,仅三年时间就获利10多万元。1996年,靳二高个人筹资10万元,办起了面粉加工厂,产品远销河北、陕西等地。自1993年起,常年在外务工者已达100多人,年人均收入万元以上。靳国安最早到北京打工,先在燕京啤酒厂打零工,有了资金积累后,于1994年2月承包了一家副食品商店,资金滚雪球似的扩大,现已在北京购买了楼房,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有烟酒批发零售门市11个,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老板”。

解放后的几十年间,该村多次进行村庄规划,特别是自八十年代以来,村民陆续拆掉旧草屋,建起一排排明亮的砖瓦房,如今街道甚是整齐。1989年,群众集资8万元架通了高压电,家家都用上了电,照明、干活、作动力等方便多了。1992年,在四马公路穿村而过的基础上,又修东西大街一条,长700米。1996年、2001年又两次进行了线路改造,农电入户率达100%,电话、有线电视也在同期接通,通信便利,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该村现有大型收割机3台,拖拉机、三轮车100多辆,电话、手机入户率达90%以上。家家拥有彩电,使用电磁炉、电冰箱等高档电器的农户渐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该村尽管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却崇尚教育。清康熙年间,该村迁至庄寨镇车寨村的靳馥公,学识渊博,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朝臣显贵者就有几十人,一直为靳氏后昆引以为豪。1932年,村人苏宪增在家办私塾,聘苏志明、靳元勋任教,学童30多人,延续多年。自1957年第一次办起小学后,与邻村五、六次分合迁址,愈办愈好。2003年又与李龙庄、邵庄等五村投资30万元,在牛八屯开发区建起了高标准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该村有24人相继考入中、高等学校,其中本科生10人,研究生靳玉霞、苏春阳成了新时期靳庄人的骄傲。

解放前,村人文化生活,实在是苦中求乐,村曲小调,总不免透出几分悲凉;编词唱曲,多是为了讨饭顺当。解放后,他们开始展露好乐的天性。1967年,村里组织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1977年靳二高带领村里一帮青年组建了庄户豫剧团,都深受当地群众欢迎。靳爱花自幼喜爱唱戏,自学成才后,现已成为菏泽市豫剧团的名演员,多次在菏泽电视台“绵绣梨园”栏目当评委,2003年在河南“梨园春”戏曲擂台赛中荣获擂主。

如今的靳庄村,群众生产日进,生活安康,正信心百倍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李龙庄村

龙庄村位于马头镇政府驻地西南方5公里处。东与牛皮店村相连,西与三春镇玉皇庙接壤;南与靳庄村为邻,北与邵庄村、牛八屯村相近。村庄呈长方形,三条东西主街。四(四柳村)马(马坊)公路依村东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居民140户,666人,均为汉族,耕地1880亩。

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李氏祖李龙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以姓名命村名为李龙庄。不久其兄李虎为照顾李龙也尾随迁来。建村之初,此地南、西、北三面环堤,遂依北堤建房设街。而北堤呈西南至东北走势,故房屋、街道皆顺势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村容地貌夹斜朝阳,至今未变。

该村现有李、薛、张、宋、王、刘、胡7姓。其中李姓人口较多,有62户,296人,占全村人口的44.4%。薛姓,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牛八屯村因亲戚关系迁入该村,48户,245人,占全村人口的36.8%。张姓,清咸丰年间(1851-1861),从长垣宋寨村因种地落户该村,13户,60人;异源张姓,清乾隆年间从村西小张庄村(今已消失)移入,8户,30人。宋姓,1910年因住亲戚从牛皮店村迁入,4户,17人。王姓,1705年从河南省考城县刁庄村因种地落户本村,3户,10人。胡姓,1户,5人,1942年因种地从本县西高寨落户该村。刘姓,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马头集西街村迁入,1户,3人。外迁人口:1960年李凤彩6人、李俊枝6人移民至新疆塔城。

该村明清时期隶属河北省长垣县官民里朱洼乡新兴集保。1949年后,归属平原省东明县第五区李龙庄乡。1954年属靳庄初级社,1956年转为靳庄高级社。1958年成立马头人民公社以后,李龙庄属靳庄大队,1978年与靳庄分开,建立李龙庄大队,1984年队改村,1997年合并于邵庄行政村至今。

该村解放前土质沙碱,人们只能栽植白腊条、簸箕柳等灌木,采条编制篓、筐、篮等养家糊口。1937年霍乱病一月内就死亡12人;1942年大旱,三分之二的农户要饭逃生;1943年蝗虫遮天盖地从西南方袭来,庄稼被吃得一干二净。1944年,国民党三区憨冠德的保安团及考城县大队长李光远的便衣队,经常在该村居住,鱼肉百姓,村民苦不堪言。

解放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自1954年相继成立了初级社、高级社,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村民生活逐步好转。1960年开始,该村树木砍伐殆尽,“风、沙、碱”三害又肆虐该村。1964年,村内有5户民房被沙土吞埋,庄稼大都被风沙打死。但群众坚信共产党一定会探索出引导人民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群众艰苦奋斗,抗击灾害。该村响应党的号召,大搞植树造林,营建防护林带,道路、渠堤植柳树、槐树,村旁四周植贡梨、白梨等果木树。山东省林业厅果树处卢凤鸣处长亲自率技术员驻村蹲点,实地察看风沙走向,筹划防风固沙方案,指导植树造林。两年时间,两纵三横林带营造告竣,共植杂树12000余棵,果木树4000余棵,该村进入全公社植树造林先进队行列。

1975年,县闫潭引黄大闸建成,一干渠向东延伸,该村按县、社继往开来部署,决定放淤改土。在支部书记李俊安的带领下,干群300多人苦干冬春两季,修筑高标准堤堰6000余米,动土70000多立方米,两年就把近2000亩沙荒淤灌一遍,平均淤厚30公分以上。当年群众或利播或撒播种上小麦,次年喜获亩产400斤的好收成,原来的不毛之地一下子变成了米粮川,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89年架设了高压电,购买了打面机,使“煤油灯”成为历史。生产、生活诸多方面,电力代替了人力、畜力,村民在致富路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0年以后,李龙庄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改一年一麦一豆模式为间作套种的两种两收、多种多收模式,大力选种高产高效作物。时任支部书记的薛峰云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认为花菜具有“好种植、产量高、易保存、销路广”等特点,全村当年有30户种植花菜,面积近150亩,亩产4000多斤,亩收入2000余元,1992年达到了500亩的种植规模,花菜销售到郑州、西安等多个城市。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菜花生产村。

该村有长期种植西瓜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经验:首先选择好品种,并年年优选;二是按株施肥;三是采取三蔓整枝,第三雌花留瓜,瓜后不留边叉,即“瓜前闹嚷嚷,瓜后净光光。”等。1970年,李万林种植的西瓜,最大的重56斤,在兰考外贸局展览月余,所产西瓜,个头大,含糖量高,倍受欢迎。1993年,该村根据市场需求,又把西瓜种植当做发展重点。当年种植的300亩西瓜一进入市场就被抢购一空。1996年,西瓜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人均一亩半),人均西瓜收入1500元。张爱国、李国民等12户,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东明县参加全国及省里的西瓜比赛,多次到该村挑选样品。同年,省委、省政府授予该村“山东省西瓜种植专业村”荣誉称号。

1997年合村并队以后,村主任李国民深入群众走访调查,认识到水是制约该村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卡,次年带领全村进行农田规划,每80亩地一眼机井,先后共打机井24眼。2000年和2004年两年开挖沟渠6000米,修桥15座,实现了沟、路、渠三配套,旱能浇,涝可排,全村土地都成了水浇地。

改革开放,高潮澎湃,村民视野更加开阔。2001年,薛旭华等6户以股份制形式,投资660万元,创办了华鑫棉业有限公司。他们从收购棉花起步,逐步形成集棉花收购和纺纱为一体的大公司,职工200余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2006年新上纱锭30000锭,固定资产达2800万元。六年来,累计创利税1000多万元。2005年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重点发展企业,2006年被东明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优秀企业”。薛旭华在2003年被评为“东明县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被山东省中小企业局评为“全省优秀经理”,2006年被东明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厂长”,获铜奖,奖现金9700元。

解放前后,该村村民渴求文化,向往教育。1938、1945年两次聘请村教师办学。1949年后,相继多次办村小学,恢复高考以来,升入大中专学生36人,本科18人,研究生2人。刘粉霞,四川大学毕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该村农民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村有收割机2台,耕地、浇灌、收割全部机械化。家家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有3户盖起了二层住宅楼。大多农户是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双配套,彩电、电话、手机拥有户达95%以上,部分村民还用上电冰箱、空调等高档电器,摩托车、电动车等随处可见,有轿车2辆。2007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100%,不仅村民的衣、食、住、行得到改善,身体健康也有了保障。村民异口同声:“是共产党领导我们圆了百年梦!”

柳园村

柳园村在马头镇政府驻地西2.5公里处,东与本镇盛店毗邻,南与牛皮店村接壤,西、北两面为东明造纸试验林场包围。村落呈“井”字形,东西略长,有两纵两横4条街道。三庄公路从村中东西穿过,交通便利;一干渠依村北自西蜿蜒向东,水利条件优越。居民152户,650人,均为汉族,耕地1450亩。

该村属黄灌淤区重点村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质为上淤下沙,固水保肥,利于各种作物生长。耕作区内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基本达到旱能浇,涝可排,是个典型的农业自然村。

据该村各姓氏家谱记载及老人口传:该村是一古老村落,具体建村时间及村名来历不详。明万历十九年(1592年),苏姓从长垣县迁来时,该村已住有杨、窦、魏、董、苑、郭六姓,是一个较大村落。元末明初,水患战乱叠起,诸氏为生活所迫,或逃荒或外迁或消失,今上述六姓已不复存在。

据史料记载,乾隆(1736年)、道光(1821年)和咸丰(1851)年间的多次黄河溃堤,该村都正当其冲,致使土质变成沙碱,百姓伤亡大半,余者四处逃荒,外迁他乡,人丁锐减,故村落由大变小。

明清时期,该村隶属河北省长垣县海乔里。民国时期属长垣县牛集乡梁坊保。1949年,归属东明县五区牛皮店行政村。1952年,该村属东明县五区李龙庄小乡。1955年,该村属东明县五区马头中心乡。1958年,马头人民公社成立,该村与盛店、马厂、牛皮店四村,成立了牛皮店营。同年,小村并大村合大伙,吃食堂,1959年初,该村与盛店两村并于马头西街营。1959年下半年,划归牛皮店大队。1978年一村一队时,与牛皮店大队分开,建立柳园大队。1984年,社改乡、队改村时,改为柳园行政村。1997年,柳园行政村合并到邵庄行政村至今。

该村现有苏、赵、马、王、张、牛、胡七姓。苏氏,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长垣木锨店村,万历十年其七世祖苏温然因占荒迁入该村,有58户24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6%。赵氏,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山西洪洞县迁长垣县枣科村,其十世祖时迁至该村,有35户15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2%。马氏,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南矮槐树村,永乐年间(1403-1424),其二世祖马贵宝迁入该村,有32户,14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0%。王氏,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河北省长垣县,后又迁至考城王茂店,清康熙年间(1662-1722)移迁该村,有22户9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4%。张氏,原籍及迁入时间不详,有1户,6人。牛氏,清末从本县牛集村因种地迁来,有2户,8人。胡氏,1961年从本县新兴集招赘入户,有2户,9人。外迁人口:1957年赵永会支援湖北汉川县中州农场;苏付来2人招工去河南密县煤矿;1959年 ,郑州铝业公司招工,马义清应招,落户陕西汉中市;1966年黑龙江铁路招工,赵化生应招,后转河南新乡市;1988年赵国华毕业分配到河南开封市。

解放前,该村土地为沙荒碱洼,村民十分贫穷。1943年大旱,树叶吃光,树皮刮光,12人被活活饿死,4户举家外迁,近半数人乞讨为生。千百年来,百姓把改变贫穷寄托在求神拜佛上,因此村小庙多:村东白衣阁,北有祖师庙,南有龙王庙,村中关帝庙,路南南海大士,路北马王庙。最终改变村民命运的是共产党。

1949年新中国建立,穷人翻身得解放,一心一意跟党走。1950年建立了农会、枪班、妇救会、儿童团,组织村民齐心协力开展生产,度过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人心齐,泰山移。初级社、高级社建立后,村民靠集体力量,平高填低,挖沟治碱、植树防沙,改良土壤,1956年打砖井4眼,挖蓄水池2个,当年小麦亩产由不足10斤猛增至280斤,大豆由20斤增至80斤;高级社还成立了“条货编织组”,也给村里带来可观的收益。1964年栽柳树400亩,形成两纵三横的防护林带,自力更生打下泉井2眼,机井3眼,扩大了水浇地面积,粮食年有增长。

1974年,听说公社部署引黄压沙灌淤,改造百年害民的沙碱地,民情激昂。村干部王永义组织全村男女老少,打围村堤堰1500米,并把1968年筑成的沉沙池旧堤加固加高。当年秋淤灌700余亩,次年小麦亩产400斤。1975年、1980年两次又打围村堤6500米,将全村1500亩沙碱地淤灌一遍,平均淤土厚度40公分以上,使百年沙碱地变成米粮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铺开,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群的生产积极性,1982年夏麦登场,麦垛连云,家家户户囤溢缸满。交售公粮时,村里仅有的两台小型拖拉机,昼夜不停的运了一个多月。30万斤小麦入库归仓。赵恒勤、赵合省等6户交售均超万斤。菏泽地委、行署授予该村“小麦征购先进单位”称号。

近20年来,该村在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上做了许多努力。1990年架设了高压电线路,大小型农业机械日渐增多,下大力气改善各项水利设施,又打机井7眼,开挖沟渠四纵四横,总长度1200米,修建桥、涵、闸28座。1999年进行了大、小地块的合并连方,为该村生产进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3年以来,该村又瞄准市场,不断发展西瓜种植产业, 60%的耕地上西瓜蔓长叶肥,瓜滚遍野,成为一处亮丽的风景,亩均收入900元,西瓜单项人均收入1350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

1994年起,支部、村委领导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部署,进行农业结构大调整,变年两种两收为四种四收(小麦套西瓜,西瓜套棉花,棉花套地瓜),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收益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该村二、三产业起步较晚,但后劲挺足。1999年,赵合省等4户投资10万元的预制板厂,年收入7万余元;赵兴然养蛋鸡2000余只;王兵柱带头养羊20多只;养猪5头以上的有6户,年收入4万余元。

该村虽祖祖辈辈盼望读书,但解放前识字人却廖廖无几。1937、1940年两次办私塾,因日寇入侵、旱灾停办。解放后,从1952年办识字班起,建村小学,规模渐大,师生渐多,成绩斐然。1977年以来,有36人考入大专院校,本科14人,研究生1人,博士生1人,“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

如今柳园村民富裕起来,村容村貌快速改观。1997年全村草房土屋坯墙已绝迹,全盖起了新瓦房,4户盖起了两层楼,电话入户率95%以上,农用三、四轮车普及,部分农户已双配套,电动车、摩托车进入普通百姓家,3户安装了空调等高档电器,中型汽车2辆,小轿车4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以上。群众无不喜在心头,笑在眉梢,异口同声赞叹:是共产党领导我们走向富裕路啊!

信息来源:东明县马头镇人民政府等

相关推荐

​收藏!《哈利·波特》背景时间线全整理

​收藏!《哈利·波特》背景时间线全整理

68

收藏!《哈利·波特》背景时间线全整理 哈利波特子时代时间线 1881年, 阿不思·邓布利多出生 1883年, 盖勒特·格林德沃出生 1892年, 邓布利多入学就读格兰芬多学院 1894年, 格林德沃...

​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大全

​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大全

108

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大全 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文化传承中,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有很多种神兽,如白泽、夔、凤凰、麒麟、梼杌、獬豸、犼、重明鸟、毕方、饕餮、腓...

​新展 - 李伯安水墨人物画展

​新展 - 李伯安水墨人物画展

101

新展 - 李伯安水墨人物画展 展览前言 杜鹏飞 清华艺博有幸在2018年入藏李伯安先生水墨人物画巨制《走出巴颜喀拉》,这是他历时十年呕心沥血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浸透着他的心力...

​赵氏-家谱大全

156

赵氏-家谱大全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

​英文昵称简短有内涵 英文昵称特殊含义

200

英文昵称简短有内涵 英文昵称特殊含义 英文昵称简短有内涵,英文昵称特殊含义?《英语昵称,好听英文网名345个》可能是您在寻找名字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你...

​什么叫碳化

​什么叫碳化

152

什么叫碳化 什么叫碳化?碳化(carbonization)又称干馏、炭化、焦化,是指固体或有机物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的反应过程或加热固体物质来制取液体或气体(通常会变为固体)产...

​己巳年是哪一年

​己巳年是哪一年

140

己巳年是哪一年 己巳年是指中国农历中的一个年份,也是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按照传统中国的纪年系统,天干和地支分别有十个和十二个,分别相互组合,形成六十个不...

​2023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放假调休共5天

​2023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放假调休共5天

188

2023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放假调休共5天 再过半个多月就迎来五一假期了,而今年的五一假期跟往年一样,官方表示放假5天,但是都是调休而来。下面跟小编一起看下2023年五一劳动...

​司务长是什么级别?司务长是干什么的?

​司务长是什么级别?司务长是干什么的?

154

司务长是什么级别?司务长是干什么的? 司务长是什么级别?司务长是干什么的?司务长主要负责全连的伙食、财务管理工作,炊事班的思想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炊事班的军事、业务...

​青海海拔多少米高平均海拔 青海海拔多少米高

​青海海拔多少米高平均海拔 青海海拔多少米高

144

青海海拔多少米高平均海拔 青海海拔多少米高 青海海拔多少米高平均海拔,青海海拔多少米高?青海海拔为1650米-6860米。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

​喵街的东西是正品吗?喵街是什么平台

​喵街的东西是正品吗?喵街是什么平台

112

喵街的东西是正品吗?喵街是什么平台 喵街的东西是正品吗?喵街是什么平台?浙江喵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25日在杭州市余杭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张勇,...

​嗔怪是什么意思?责怪和嗔怪有什么区别?

​嗔怪是什么意思?责怪和嗔怪有什么区别?

192

嗔怪是什么意思?责怪和嗔怪有什么区别? 嗔怪是什么意思?责怪和嗔怪有什么区别?嗔怪有撒娇的意思在里面,并不是真正的怪你,而责怪就属于纯粹的怪你,所以说责怪比嗔怪严重...

​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原唱是谁?歌词是什么?

​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原唱是谁?歌词是什么?

152

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原唱是谁?歌词是什么? 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原唱是谁?歌词是什么?这首老情歌是老电视剧《古村女人》片尾曲,女歌手岑苑之演唱,作词万捷,作曲华秀。...

​中国“香港”地理环境概况

125

中国“香港”地理环境概况 香港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5′,北纬22°15′,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离岛)组成...

​死神:蓝染要想达成目的,创生王键势在必行!

​死神:蓝染要想达成目的,创生王键势在必行!

60

死神:蓝染要想达成目的,创生王键势在必行! 小编刚刚开始看死神,内容陈旧,还望见谅!看过的请绕道,不接受投诉!不喜勿看! 一、蓝染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从剧...

​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更有诗和远方!

166

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更有诗和远方! 很多人觉得, 国家对70后、80后 开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玩笑: 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 读大学时,小学不要钱; 还没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