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家》的主要内容(巴金的代表作家春秋)
巴金的《家》,高中时读过,大学时再读并写过论文,现在再翻阅,感受又有不同。
现在我认为,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家》的文学价值主要是记录了五四运动前后的一些中国历史现象,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但没有对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进行有效解救。
只是单纯揭露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
《家》的揭露和批判精神,无疑是很深刻且有力的。整部作品包括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春》和《秋》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是以“死”抗争式的反抗。这种反抗是被动的,是渺小的,是悲剧的,甚至是“无效”的。《家》像《红楼梦》那样,通过各种方式,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没落,把人物一个一个“送进”坟墓,旨在“揭露”,罪恶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长制度。所以,整部作品最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封建专制主义是万恶的,你没什么办法,只能屈服,或者逃离。
作品过于强调“牺牲”和无谓的“抗争”,没有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三兄弟中,大哥有新思想但懦弱而屈服于旧思想,面对自己的真爱、妻子的惨死等事情上,毫无反抗之力,几乎没有了作为一个有情欲的正常人的反应,老二觉民外表上和觉慧一样充满叛逆精神,但也不敢大胆去爱张太太女儿琴。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具抗争精神的人物,算是进步青年了。但他的思想是狭隘的。他有抗争意识,大胆发出“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的喊声,却“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还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
最可怕的事,自己心爱的人,马上要嫁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了,他竟然还因为忙着所谓的“读书写文章”之事而全然不顾前来诉衷肠表爱心的鸣凤,以致鸣凤绝望至极投湖而死。他这种毫无人情味的抗争意识、新思想,与“吃人的”封建专制主义又有何异!作品没有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难道这是为了他最终出走、逃出封建家族制度的“手掌心”所作的铺垫吗?
我觉得,要到这等程度才大胆出走,那觉慧的“出走”也没什么意义了。
作品没有为抗争后寻找真正幸福的新出路提供有效参考
作品最后,觉民逃婚,觉慧出走,感觉很痛快,感觉他们有抗争精神很了不起。
但是,逃脱并不就等于幸福。觉民逃婚和觉慧出走,只能代表他们暂时逃离了一个相对暴力的困境而已。就比如,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结婚后一直不幸福,遭受家暴的煎熬,后来历经艰辛终于逃脱了那个暴力家庭。难道,逃脱后就幸福了?逃脱后顶多是喘了一口气吧,谁能保证逃离后,不会又陷入新的不幸?
在《激流三部曲》的后面作品中,没错,觉民和觉慧是觉醒了,出去后获得了自由,参加了很多活动,可最终也是没有挽救高家的衰亡。
觉民、觉慧的抗争最终未能挽救高家命运,且作品没有完全跳出“高公馆”这个家族,对觉民、觉慧离家后的“幸福之路”没有具体描述,是模糊的,仅仅是“幸福的样子”而已!
《家》单纯明快 以面串连的语言艺术特色
《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了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其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巴金的作品语言一向简洁生动,流畅奔放,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不过,由于巴金并未经过较正规的写作基础训练,这部小说又是他早期的创作,因而叙述语言有明显的不完美之处,有时显出稚拙的味道。同时受当时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小说中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带有一定欧化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