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二):徐东阻击战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8日,国军第三绥靖区部队战场起义,华野10纵、7纵、13纵迅速通过第三绥靖区南下,先头部队于10日抵近陇海路一线。
11日,13纵占领曹八集,彻底切断国军7兵团与徐州方面的联系。10纵、7纵向西组织防御,为围歼国军7兵团创造条件。11纵在运河西岸布防、策应1纵包围国军63军于窑湾后,迅速西进至徐州东南。至此,华野在徐州以东形成了10纵、7纵、11纵阻援,4纵、6纵、8纵、9纵、13纵攻坚的局面。
11日晚,碾庄攻坚战打响。
徐州国军方面,在集结2兵团、16兵团、12兵团向西与中野决战,之后再向东为7兵团解围的提案被否决后,只能以现掌握的2兵团、13兵团立刻向碾庄方向攻击前进。
然而注意,11日国军16兵团大部经铁路、陆路抵达徐州附近,其后续部队在宿县等待上车时,就已经收到了中野有向宿县运动、准备切断徐州与蚌埠之间联系的情报。12日晚,该部在徒步赶往徐州与兵团主力汇合时,更是与中野部队发生了大规模交火。如此明显且致命的情报,就这么被徐州方面忽略了...
11日至12日淮海战场态势
另外,无论是宿县还是徐东,战前都是国军的防御阵地...正是由于国军无序、消极地执行高层让各部向徐州收缩的命令,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如此轻易地放弃如此重要的阵地,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国军难以预估的。
13日,国军2兵团、13兵团协同战车1团、装甲炮兵团与装甲汽车营,在空中轰炸与炮火的掩护下,沿陇海路向华野10纵、7纵、11纵的阻击战地发起攻击。
13日徐东阻击战态势
陇海路沿线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华野一线阻击战地距离碾庄战场只有四十公里,而国军只需要在装甲部队的掩护下推进二十五公里就能将碾庄战场纳进炮火支援范围。二十五公里,对于在平原地带展开进攻的装甲部队,可以说,近在咫尺。
却又可以说,远在天涯。
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前身最早可追溯为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渤海地区组建的敌后抗日武装,渤海军区部分部队开赴东北后,由留守部队改编的山东军区第7师、第11师合编而成,后又补入渤海军区地方部队的三个团。先后参与了孟良崮、豫东、济南等重要战役。建成以来,在华东、中原战场上多次承担阻击任务,国军评价道:“排炮不动,必是10纵。”
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前身最早可追溯为我军红军时期在福建、湖北、河南一带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接受改编成为新四军一部,由新四军第7师19旅、第2师5旅合编而成,后补入鲁中军区地方部队两个团。先后参与了围歼国军整编74师、保卫胶东、解放济南等重要作战。同10纵一样,也是一支拥有丰富阻击作战经验的部队。
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前身最早可追溯为我军红军时期在江西、福建一带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在苏中地区组建的敌后抗日武装,抗日战争时期接受改编成为新四军一部,由新四军苏中军区新编第2旅一部、新编第3旅一部合编而成,后陆续补入苏中军区地方部队五个团。该部前身参与过苏中战役,在防御海安时重创国军整编65师,后长期在苏北地区坚持作战。
有这三个擅长打阻击的纵队在,国军为7兵团解围的计划实施起来将十分困难。
而10纵、7纵、11纵在阻击的同时,还要负责引诱国军2兵团、13兵团东进,为华野主力下一阶段围歼这两个兵团创造条件。
平坦地势上短短二十五公里的防御纵深,面对大规模装甲部队,既要阻敌增援,又要诱敌深入,这其中的分寸很难把握。
13日战罢,华野阻援各部后撤十公里至二线阻击战地。在这里,有各纵队抓紧时间抢修出来的完备工事,其中包括:
依托村落构筑的主阵地,为防止国军采取小部队围困村落大部队绕行的方法,各部主阵地均向村外延伸一百米至两百米。
村落四周的火力点,既可支援村外阵地,形成交叉火力,又可填补防线空白。
在防御纵深修建大量掩体,作为预备队待命之处,兵力部署以“少摆多囤”为原则。
以及反坦克壕等其他工事。
14日,国军5军、8军、9军协同装甲部队继续沿陇海路两侧平坦地势向华野7纵、10纵阵地发起攻击,70军则继续向华野11纵阵地施压。74军在徐州东南方向展开以保障2兵团、13兵团侧翼。
沿陇海路两侧向东攻击的国军装甲部队以战车1团为主力。战车1团,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驻印军战车1营为基础扩编而成。主要装备美制M3A3轻型坦克,绝大多数官兵在印度蓝姆伽营地接受过美军的培训、经历过滇缅战场,号称“国军精华”。参与进攻的5军为国军“五大王牌”之一,所辖200师是该部核心,抗日战争时期在昆仑关战役、两次缅甸战役中表现出色,战斗力极强。自13日起,5军在装甲部队的配合下于陇海路南侧向东对华野7纵阻击战地发起了猛烈攻击,进展极为有限。
于陇海路北侧向东对华野10纵阻击战地发起攻击的8军、9军,同5军一样皆为国军嫡系部队,进展也极为有限。原因在于国军在对手中装甲部队的使用上,犯了两个错误:定位错误和分散使用。装甲兵是美军培训的,装甲部队的使用上自然向美军靠拢,也就是将坦克定义为支援步兵作战的角色。但是美军使用的是至少装备了75mm口径火炮的M4中型坦克来支援步兵,使用榴弹对付工事、杀伤人员威力是合格的;而战车1团装备的M3A3轻型坦克,火炮口径只有37mm...弹头还没人的拳头大。此外美军单单一个步兵师就编制有一个坦克营七十多辆坦克,足够分散出去支援三个步兵团进行作战;可国军在陇海线两侧的三个军九个师只有百余辆坦克、装甲车与之协同,数量上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国军在战术上选择了非常保守的三个军一线平推,在与华野阻援各部的逐村争夺中,根本没有考虑过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力求突破后向华野防御纵深发展。
但即使是这样,华野阻援各部在战斗中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沉重的。前线指战员对坦克的反制手段只有依靠土工作业、集束手榴弹、炸药包、燃烧瓶以及少量缴获来的火箭筒。如果白天丢掉了阵地,那就夜晚组织反击夺回来。在反复的拉锯中,徐东阻击战陷入白热化。14日、15日、16日三天,国军于陇海路两侧向东的攻击未能取得任何进展。
同一时间,中野已经完成了攻击宿县的最后部署,并于16日解放宿县。徐州国军南撤的道路被切断了。16兵团47军曾试图向南增援宿县,但刚刚离开徐州就遭遇了华野3纵与两广纵队的阻击,于是又缩了回去。
而真正最让徐州方面国军感到头疼的情况,出现在徐州东南方向。14日晚,被部署在这里的国军74军与数量不明的华野部队展开了激烈交火。截止至15日晨,国军在徐州东南方向发现了华野至少三个纵队的番号!
14日徐东阻击战态势
华野反击集团出现在了国军2兵团、13兵团的侧后。2纵、12纵、中野11纵,以及后续跟进的1纵、鲁中南纵队,配合3纵、两广纵队,将徐东的战火一直延续到了徐南。
国军74军,这支战斗力不被信任的部队,就这样顶在了徐州国军最关键的位置上,一旦该部垮掉,那么正在徐东鏖战2兵团、13兵团主力就有被华野包围的危险。
之所以战斗力不被信任,是因为74军,也就是整编74师,是一支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没后被重建的部队。基础是国军计划整编师由三旅六团制恢复三旅九团制后,整编74师于后方新组建、未来得及与师主力汇合的三个团,又补入了第二绥靖区特务旅、广东航空警备旅等部队。但即使这样也已难重现那支抗日战争时期经历过淞沪、兰封、上高、雪峰山等会战的“御林军”的风采。
15日,74军退守潘塘一线,再往后就是徐州国军的生命线:机场。70军急忙派出增援,12军也加入了战斗。从徐东到徐南,9军、8军、5军、70军、74军、12军、47军呈扇形排开,与华野10纵、7纵、11纵、鲁中南纵队、1纵、中野11纵、12纵、2纵、3纵、两广纵队展开了交火、对峙。
15日至17日徐东阻击战态势
华野反击集团在徐州东南方向上的战斗,有力配合了徐东阻击战,大大减轻了阻援集团的压力。17日,为执行诱敌东进的任务,阻援、反击集团各部陆续后撤,脱离了战斗。
徐州方面国军高调宣布“徐东大捷”、“潘塘大捷”。
(有观点认为国军74军在潘塘大捷前执行的是迂回行动,笔者认为不然。先不说国军有没有这样的勇气与手笔,即使有也不会派出74军这样不受信任的部队。截止至14日,国军视角下徐东战况还是不错的,没理由另寻他法。况且,豫东战役之后,国军哪敢让一个军单独行动?还有观点认为华野反击集团14日晚企图分割包围国军2兵团、13兵团,但这与华野17日才发布的后撤诱敌的命令相矛盾。笔者认为,为争取时间围歼国军7兵团,也为了减轻阻援集团的压力,反击是合理且必要的。暂时没有任务的纵队,与其投入阻击拼消耗,不如打击敌关键节点、扰乱敌进攻部署来得实惠。)
华野方面,由于碾庄攻坚战没有预想中的顺利,以及中野在宿县以南的阻援压力较大,使得下一阶段围歼国军2兵团、13兵团的条件始终没有成熟。对此中野建议,可以暂时放弃下一阶段围歼国军2兵团、13兵团的计划,集中中野全部与华野一部,转而以在南线较为孤立的国军12兵团为目标。国军2兵团、13兵团兵力雄厚,并且有徐州为依仗,确实不如12兵团好打。
就在华野、中野方面打算转移战略重心的同时,徐东阻击战与碾庄攻坚战都进行到了最后阶段。自13日至16日,国军2兵团、13兵团在五天的时间内仅向东推进了二十公里,距离碾庄战场还有二十公里。17日,碾庄战场的7兵团战况急转直下,2兵团却由于担心徐州东南方向侧翼的安全,反而放慢了向东进攻的脚步。
而在华野暂时放弃下一阶段围歼国军2兵团、13兵团的计划后,阻援集团开始在距离碾庄战场以西二十公里的阵地上全力阻击国军东进。同时,华野从反击集团与攻击集团中抽调出2纵、中野11纵、6纵、13纵南下配合中野作战。
18日至22日徐东阻击战态势
自18日至20日,国军2兵团、13兵团向东推进距离不足三公里,但接应到了少数侥幸从碾庄战场逃出的7兵团溃兵,其中包括100军的军长。他对13兵团的部队说:“整个垮了!”
22日,华野攻击集团全歼国军7兵团。华野阻援集团在13日至22日这十天的战斗中,包括为诱敌主动后撤的距离在内,只让国军2兵团、13兵团前进了不到二十五公里。
徐东阻击战的胜利,有效牵制住了徐州方面国军主力,为中野、华野在淮海战场南北两线进行的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