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倪焕之》赏析
倪 焕 之
叶圣陶
【内容提要】
倪焕之受昔日同窗金树伯家乡小学校长蒋冰如之邀,乘船前往赴任。他对教育以身相许,觉得“一切希望都悬于教育。”蒋冰如和他一见如故,志趣不谋而合。不久开学,色们开始了“理想教育”,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打不骂,诚恳地感化开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也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和非议。这年灯会,焕之又遇上了金树伯的妹妹全佩璋。两人在焕之刚来时就见过面,那时金佩璋在家度暑假,双方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次两人又漫步交谈,谈理想,谈新教育、新生活,临别时竟有些依依不含。
改革教有要办农场,蒋冰如让焕之指导农场的一切。可没将到农场垦荒却惹起一场风波,镇上谣言骤起,指责纷来。“蒋老虎”蒋士镳也跳了出来,要告蒋冰如盗墓占地。在“四面楚歌”之下,开垦工作只得暂停,焕之有些灰心。
在县师范学校读书的金佩璋不知不觉掉进了情网,回乡的热望也渐炽。放暑假一回家,她就急不可耐地来找焕之。焕之一边带地参观,一边谈着理想教有,也倾诉了胸中辛酸、凄然的感受,听得金佩璋入了迷。以后半年,两人沉浸在玫瑰色的幸福佳境中。不久金小姐毕业,两人结婚了,他们情意合,共编国文课本,把教育的研讨和恋爱的嬉戏融合在一起。他们认定要做些破天荒的事,但金佩璋怀孕后兴趣就转移了,懒得动,懒得看书,焕之怎么劝说,也没用。“现在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ー种幻灭的悲凉涌上他的心头。“五四”运动的爆发使焕之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一种新生的兴奋主宰着他,他对佩璋说:“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并且要教社会。”可妻子对此毫无兴趣,这使焕之非常失望和反感。凑巧老同学王乐山这时从北京来了,他告诉焕之:“要改造社会,非得有组织地干不可,”劝焕之不要教书了,而要像一只鸟,到天空里飞。
焕之毅然辞母亲别妻子,只身来到上海教书,他投身到“五卅”运动之中,看到エ人们严明的纪律和强有力的斗争精神,非常感动和佩服。他还与一些革命组织、革命者有了联系,他看到了希望,找到了目标,而这时他的妻子已完全成了家庭少奶奶的标本,蒋冰如也“老了”。局势发展非常快,此时焕之虽不再认为“一切的希望悬于教有”,但他对未来的教育事业仍热切地憧憬,对形势很乐观。王乐山则提醒他,斗争还没有真正开始。很快,北伐军便到了上海龙华,乡间也到处打土豪劣绅、劣绅蒋老虎居然加入了国民党,并怂恿一班青年将蒋冰如当作土豪劣绅来打倒。上海完全光复后,局面全新,焕之非常激动,表示也要推动历史的轮子,让它转得更快。可是不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又使一切翻了过来,只见满街横七登八的尸首,王乐山也被装在米袋里用乱刀刺死,投到河里去了。一切来得这么突然,使焕之完全茫然、绝望了。他开始喝闷酒,失声痛哭,说胡话。他病了、医生说大概是肠室扶斯,这无疑是給焕之判了死刑。他半昏迷着,不断说胡话:“35岁不到的年纪,一点.儿事业没功,这可以死么?”他觉悟到自己“脆弱的能力,浮动的感情、不中用,完全不中用!”而把希望寄托在“与我们全然两样的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身上。
当金佩璋到上海,焕之已离地而去。她虽然哀哭,但心头萌生着征战前整装待发的勇气。她要做点事,为自己,为社会,为家庭,要像焕之一样,到外面去飞翔。而蒋冰如决定在南村起房子,办新村,分给投契的亲友,他每属几天给村民开讲,只讲卫生的道理,治家的道理。
【赏析】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中卓有成就的作家,《倪焕之》写于1928年,是他摆脱旧章回小说的影响,首先运用欧美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一般都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主人公倪焕之的一生经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中国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下,所产生的追求、动摇和幻灭,以及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的变化。倪焕之是个有生活理想、有革命热情,热爱教育事业,把“一切的希望悬于教育”的青年。他满腔热情地和校长蒋冰如在乡镇的一所小学里实施新的教育,企图通过学校开办农场、工厂、商店等活动,培养新的人才,以挽数民族危机。但是,他这种“教育教国”的实践,遇到了重重的困难和障碍,最后终于失败。与此同时,他对新的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的追求也失败了。他的妻子金佩璋を结婚前是个有理想,渴求解放的妇女,但结婚后却沉酒在细的家庭事务中,对前途、理想、教育、书本都不再有兴趣,她的变化说明,封建势力对当时的新女性还有严重束,也说明倪焕之在家庭问题上的“理想”碰了壁。在倪焕之陷入寂寞和痛苦之中时,五四运动的爆发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在老同学、革命家王乐山的批评和帮助下,他彻底觉悟到教育数国论的错误。作品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对倪焕之的个人奋斗和改良主义的思想作了有力的批判。倪焕之到上海后,轰菱烈烈的“五卅”运动,又将他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他毕竟还只是一个刚投入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情还很脆弱,对斗争的复杂性、艰苦性、长期性缺乏认识。所以当局势突变,王乐山也被害之后,他感到恐怖和愤恨,在悲衰和绝望之下,借酒浇愁,痛哭流涕,最后终于患肠炎死去。他临死前的自白,正是对自己的批判。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这段历史时期,像倪焕之这样有理想、有热情、不断追求进步的青年很多,因此这个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意义作品发表于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弥漫,不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处在悲观失望甚至绝望动摇之时,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这种情结、热情歌须了群众的革命斗争,肯定了革命的未来和希望,这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很大的鼓舞作用。
《倪焕之》的艺术特色在于:一、作者较纯熟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勇于追求而又耽于幻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二、细膩的心理描写。对倪焕之埋头教飞后的心理变化,追求理想家庭前后的心理变化,接气前和革命失败以后的心理变化,都写得非常细真实,临好处地揭示了他不断追求又不断幻灭的心理轨流三、的性格对比。作品将倪焕之的狂热脆弱与王乐山的安对比;将倪焕之的执著追求与蒋冰如、金佩璋的軟弱选比;将倪焕之对教育的倾心与金树伯对教育的冷谈对比,等等。这一系列对比,对塑造各类人物起了互相衬托的作用,色更突出了倪焕之这个中心人物。
虽然由于作者当时思想和生活的局限,作品中存在一缺点,如革命者王乐山的思想、信仰、活动等写得较模粉,看不到他在革命运动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倪换之到上海后的活动,写得较简单粗略;他妻子金佩璋由消沉到最后的突然转变,也写得缺乏可信的变化过程,但它是公认的“左联”成立以前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
(4i ;